阜新百年气温变化曲线图怎么看
1905-2020年平均升温1.7℃为什么大家突然要找这张图?
去年辽宁省气象局发布了《阜新市气温演变蓝皮书》,里边首次放出了1905-2020年的完整年均温折线,很多考研同学在群里疯转,说只要截图放进论文就能加分。可真正去搜才发现:原图在知网里被压缩得糊成一坨,免费版又只给到1979年。于是“阜新百年气温变化曲线图”这个长尾词瞬间爆量,把很多新站点直接推上了首页。这张图到底长什么样?

- 之一跳:1910s-1930s,年升温速率高达0.4℃/10年,对应“闯关东”农业大开发
- 第二跳:1979-1998,升温速率翻至0.6℃/10年,玉米品种更新加速,阜新因此成为“辽宁粮仓”
- 第三跳:1999之后,曲线斜率趋缓,但极端高温日数增加,2018年出现有记录以来最早的≥35℃日——5月15日
新站如何抢到“阜新气候变迁历史图”排名?
我的策略是:不把“历史图”三个字挂得太直白。“图”字太宽泛,百度会分流到老牌门户网站;所以我把核心长尾词拆成两段:- 场景+图:例如“阜新玉米播种期温度走势示意图”
- 疑问+可视化:“阜新老火车站扩建和升温有没有关系?”——正文里再配局部放大曲线
这样写既贴合E-A-T原则,又能让系统“看图识意”,把新站排进图文结果页前5。
曲线背后藏了哪些新手容易踩的坑?
问:直接用蓝皮书的png不会被查重吗?答:蓝皮书属 *** 作品,版权开放,但别忘了加出处:“辽宁省气象局,2023”。否则会被算法打“引用不规范”标签。
问:曲线里1972年突然下跌0.8℃,是不是仪器坏了?
答:其实是气象站南迁2.3km,从山顶移到市区造成的非自然降温。做论文时要把这段数据单独标注“站点迁移影响”。
问:想用Excel自己画,应该取“年均温”还是“季均温”?
答:本科毕优选年均,一眼能看到百年大势;如果是做“热夜指数”研究,才拆到盛夏7-8月即可,避免过度细节稀释主题。
把数据变故事的三个小技巧
- 找一条老照片:1934年阜新火车站前卖冰棍的小贩,同期曲线正好在之一个升温跳点,让“气候—社会”立刻具象化。
- 加一句《平凡的世界》原文:“历史往往就是在一个极其渺小的瞬间被改写的。”把大曲线嵌入人间烟火。
- 如果做公众号封面,把1979-1981那两年曲线拉成S形,加文字“农民之一次用塑料膜”,点击率立刻提升17%(内部号数据)。
最后留个思考题
假如把这条百年曲线向左再延长50年,阜新的升温速度会高于、等于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欢迎在评论区给出你的假设、数据源以及一条你认为最可信的文献,下一篇我来公开验证。(参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近百年中国地表气温变化再评估》,2019)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