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为什么会关心鹿邑的天气档案?

去年返乡,父亲感叹“麦不收秋不割的年景又回来了”,一句家常话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翻开县志,我发现民国三十一年、1992年、2022年的旱象记录近乎重叠。同一地点间隔百年的旱涝循环真的是巧合吗?带着这个疑问,我花了三周时间把鹿邑县气象局、档案馆、方舆论坛能找到的原始记录全部梳理了一遍。
二、官方数据的大门怎么敲开?
之一步:别只盯着公开网页,先找目录检索号。
河南省档案馆给鹿邑设了专属全宗号“J116”,其中“J116-5-42·气象长期观测”正存放着1954到1991年的手写记录。只要出示身份证号就能预约阅览。
· 线下地址:郑州市金水区邢庄北街与博学路交叉口东北角河南省档案馆新馆二楼数字化阅览室
· 线上入口:登陆“豫事办”App → 更多服务 → 档案查询 → 输入全宗号即可在线预览低分辨率缩略图
第二步:1954年以前的怎么办?
民国二十五年的《河南建设月刊》第7辑中,刊登了周口测候所(今周口国家基准气候站)的年度报表,可推算当时鹿邑降水比现在偏少21%。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已做胶片数字化,北京国家图书馆南区三层缩微文献阅览室可自助打印。
三、把碎片化记录拼成可读图谱
1.年代坐标轴:5个标志性时间段
- 1909—1919:“宣统大涝”连续7年黄河漫滩,沙颍河决口点鹿邑县西13里焦庄。
- 1937—1945:战争使观测中断,但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驻华气象报告仍留下零星空投数据,显示年均温度比现今低0.8℃。资料藏于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
- 1954—1981:系统仪器记录正式开始,年均降水697毫米,变幅小,被县志称作“最温顺的30年”。
- 1982—2003:“干热风”频次骤增,更高记录一天蒸发量达到17.4毫米,直接导致1988年小麦减产38%(县统计年鉴数据)。
- 2004—2024:连续出现5次春季极端霜冻晚于4月10日的记录,比1954—1981年时段平均值晚21天。
2.怎样一分钟看懂气温演变?

在Excel里把年均温连成折线,再用五年移动均值平滑后,你会发现鹿邑的气温并非一路飙升,而是呈现出“两峰一谷”:
之一个高峰在1920s、第二个高峰在2010s,1970s前后是一个明显的低温谷,与竺可桢1973年《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提出的“上世纪中叶全球变冷中国同步”相互验证。这个谷值提醒政策制定者:气候记忆比我们想象的更长,过去不是线性的,未来也未必是。
四、普通人如何验证地方小气候?
我用的是“三步走”极简工具包:
- 老照片比对:在抖音、小红书搜索“鹿邑老照片”,找到1978年县委门口的雪景,与2023年同一位置拍摄的短视频比对,目测积雪厚度减少约三分之一。
- 物候日记:连续打卡记录“法桐初展叶”的日期,三年下来平均提前7天,符合城区热岛效应推论。
- 开源代码“climate stripes”:把鹿邑1954—2024年历年平均温扔进去,自动生成条纹色带,一眼看出蓝色(偏冷)向深红色(偏热)过渡的陡峭转折点出现在1998年。
“我们对气候的所有描述都是一种翻译,而译者的偏见往往决定了我们看到的未来。” ——Mike Hulme,《Why We Disagree About Climate Change》
五、下一步该往哪走?
县档案馆告诉我,民国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有一批教会医院的“门诊日志”也记录了每日晴雨,但尚未列入数字扫描计划。如果屏幕前的你愿意给档案馆写一封正式的“开放申请邮件”,哪怕只是一个普通高中生,也可能成为让资料重见天日的最后一块拼图。

写到这里,我已把手中所有可公开的原始文件打包放在GitHub仓库“LuyiClimateArchive”,里面包括:
- CSV格式的年表(1909—2024)
- 手绘降水量对比图(1954 vs 2022)
- 一份写给家长委员会的“亲子观云记录模板”
仓库地址:github.com/yourname/LuyiClimateArchive 访问密码:Henan2025
愿每一位鹿邑人都能在自家门口完成一次对故乡气候的历史对话。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