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百年气候变迁极简图解
阜新从“漠南粮仓”变成辽宁风沙口,仅用百年,这张图把来龙去脉说清。

我为什么会研究阜新气候?
三年前替朋友拍辽西风电场,原本想找“风大”的噱头,却翻出满抽屉清代县衙雨雹记录。原来风大不是天然,而是人为。
一张图告诉你:年均温抬了1.9℃,却越来越旱
- 1900-1950 沙尘日<3天;七月均温25℃上下
- 1950-1980 围垦草原+矿区抽水,沙尘飙升到17天
- 1980-2020 升温加速,2007年创纪录32.6℃,“十年九旱”成口头禅
辽宁省气象局2021年定稿:阜新在近120年内升温速率达0.16℃/10年,高于东北均值。
是谁动了阜新的雨水?
草原变玉米地,蒸散量增25%
乾隆年间柳条边外还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清末放垦,草原被方田切割,地表反照率下降,白天更热,夜里却留不住水汽。
百年矿区:地下水位下降40米
1902年开挖新邱煤矿,抽水持续到2015年。地下漏斗区与地表干旱程度呈镜像关系,遥感图里清晰可见。
沙尘为何卷土重来?
很多人问我:“治理了三北防护林,怎么沙子还在?” 答案很简单:林带挡住了北风,却挡不住人类继续松土。卫星对比1995与2020,农田裸地期反而延长。

我们能做的小事
去年在阜蒙县给小学讲科普,我把问题抛给孩子们:“如果每年多留一成玉米秆不还田,地表温度能降几度?”七年级学生小宇脱口答:“起码1℃。”数字不精确,但思路准确:减少蒸散、增加覆被,就是普通人能打的补丁。
数据彩蛋:1920-2024逐月降水可视化
我整理了阜新市档案馆里手写雨量簿,用R语言跑成动态折线。红色峰值越来越瘦,蓝色低谷越来越长,像心电图逐渐拉平。
一句话留给后来者
《农政全书》有言:“治旱之本,在蓄不在戽。”阜新的故事提醒我们,技术补丁再厚,也要留下一块土地给自己呼吸。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