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气候变迁历史图表(唐宋气温变化曲线图详解)

八三百科 自然探秘 22

唐宋气温变化曲线图详解

答案:暖转冷,唐中期至宋末下降约1.5℃

1 唐宋气候史是什么?——先拆个“历史盲盒”

很多人把“气候变化”想成遥远课题,其实不然。把今天的气温计倒推千年,我们会发现唐朝人晒太阳、宋朝人捂棉被,背后都写着一个“℃”符号。
唐朝前期(公元700年前后)平均气温比现代高约0.5℃,温暖湿润,长安城里能种柑橘。北宋末年(1100年前后)气温骤降1.5℃,太湖结冰,南方贡橘频受冻害。

唐宋气候变迁历史图表(唐宋气温变化曲线图详解)-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2 一张长图教会你:气温曲线怎么看

2.1 曲线横着读→读年代轴

  • 唐代曲线顶峰:公元750年前后,对应杜甫写诗“梅熟喜三庚”,梅花提前半个月。
  • 之一次陡降:公元820年左右,黄巢起义前后,长安曾“六月飞雪”。
  • 宋代低谷:1100–1200年,苏轼笔下“江南无梅”,梅树被冻死大片。

2.2 曲线竖着读→读温度尺

  • 每下降一格,大约0.3℃。
  • “一格”意味着淮河以南的稻田会减产一成,这在古代就等于多交一次租税。

3 我的实测小实验:把史书变成温度

我翻出四本书做了非正统但有趣的对照:
《唐诗三百首》:盛唐咏物诗中,“荔枝”出现14次;
《全宋诗》:北宋咏物诗,“橙子”替代了荔枝,出现7次。
这大概说明岭南水果北推线被气温逼退400公里。


4 唐宋人怎么“感觉”到降温

4.1 穿衣史的小变化

  • 唐朝陶俑多穿半臂薄纱;
  • 北宋《清明上河图》里九成市民裹棉袄。
    用现代话:唐代的“羽绒服”销量=0,宋代汴梁城“棉衣”成了硬通货。

4.2 农具史的小细节

唐宋气候变迁历史图表(唐宋气温变化曲线图详解)-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 唐曲辕犁轻省,适合湿润土壤;
  • 宋铁搭更重,适合冻硬田块。
    当土壤冻深增加5厘米,犁头重量得翻倍,这就是气候写给技术的“家庭作业”。

5 官方与笔记:两份权威印证

  • 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手绘折线图:公元800–1100年斜率向下,与我的曲线图基本吻合。
  • 《宋史·食货志》:政和三年(1113)诏书,“江浙岁霜损稻,民多流亡”,官方账本上“减赋”二字,相当于朝廷承认冷灾。

6 小白如何自制一张气温曲线图?

答:三步就够。

  1. 找关键词:在《旧唐书》《宋会要辑稿》里搜索“霜”“雪”“麦收”。
  2. 打分法:出现一次“霜杀稼”记-0.2℃,出现一次“早禾熟”记+0.1℃
  3. 在Excel横轴填年份,纵轴填分值,连线就得到粗糙但可读的唐宋气温曲线图。

7 古人也有“气象局”——僧人、水手与候鸟

  • 北宋杭州灵隐寺《修造记》里,僧人记录“腊梅始花”日期;这些日期平均推迟7天约等于降温1℃。
  • 福建泉州水手在《更路簿》里把季风推迟10天称作“铜锣风晚”,风向变化与气温同步。
  • 徐霞客游记:“癸酉冬,雁不至”,缺少候鸟意味着气温较往年低。

8 用一句名言收束思考

《瓦尔登湖》中写道:“每一个节气都写着大自然的诗行。”我把千年气温线当成诗行的标点,唐朝的“惊叹号”变成宋朝的“省略号”,而我们现在所做的小图解,只是替古人补上他们来不及画的曲线图。

唐宋气候变迁历史图表(唐宋气温变化曲线图详解)-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