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在哪看
中国历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可在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哈佛-CHGIS开放库及本地博物馆数字展在线获取,三源互证即可速查。为什么一张气温折线图能改写王朝兴衰叙事
我初次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听课,教授将两汉气候折线与《史记·平准书》并列,西汉温暖期粮价低于新莽寒冷期五倍,这让我意识到:温度不仅是科学数据,更是历史解释的暗线。
(图片来源 *** ,侵删)
三大权威数据源横向测评
-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竺可帧手稿为底,时间跨度公元前年至2020年,分辨率10年一档,需实名注册后下载CSV自行绘图。
- 哈佛CHGIS开放库:跨学科团队维护,叠加古代人口密度,可用GIS软件一键渲染成动画,缺点是英文界面。
- 省级博物馆数字展厅:陕历博“唐长安温度复原”用3D形式展示,配有陶俑衣饰厚度对比,适合不会用学术工具的新手。
零基础上手:Excel三步画出自己的朝代温度曲线
- 先去国家数据中心下载“historical_temperature_china.csv”;
- 打开Excel → 数据 → 获取数据 → 自文本 → 勾选“首行作为列标题”;
- 插入折线图 → 设计 → 快速布局 → 选择带数据标记的样式,把西汉标绿、唐朝标金,一眼辨冷暖。
个人踩坑:别把魏晋风骨当浪漫,其实是冻出来的
做公众号配图时我曾错误地把《世说新语》里的清谈解读为“空调自由”,直到看到上海师大《魏晋寒冷指数》,低温造成稻麦歉收,士族南下,才有了“曲水流觞”里的抱团取暖。数据告诉我:美学常常诞生于生计的边缘。如何用一张图向长辈科普气候史
问:爸妈总说“以前冬天更冷”,如何回应?答:把明清小冰期曲线拉给他们看,1650–1700年北京年均温比今天低1.5℃;再贴一张《甄嬛传》故宫屋檐冰锥剧照,真实影像胜过千言万语。
延伸资料:世界名著中的气候暗笔

(图片来源 *** ,侵删)
- 雨果在《悲惨世界》借1830年代严寒解释巴黎下水道改建,与同期寒潮曲线吻合。
- 《红楼梦》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提到“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学界推算1743年大寒,太湖封冻,与竺可帧记录互证。
权威引用:英国气象学者Hubert Lamb《Climate, History and the Modern World》:“温度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常滞后二三十年,却塑造文化记忆。”
写给未来自己的备忘
下次做短视频,试试把温度曲线与朝代瓷器釉色做同屏对比:北宋汝窑天青似暖,元青花冷峻似冰,观众在颜色温差里会秒懂历史。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