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历史气候变迁图(广西历代气候变化图解)

八三百科 自然探秘 17

广西历代气候变化图解

广西自古就“没有冬天”吗?《广西历代气候变化图解》直接给出答案——从冰期的寒风到近代的暖冬,广西的气候走过的是一部微缩的中国冷暖史。下面用图解思路,配合我跑遍档案馆、翻完《本草纲目》《广西通志》的一手记录,带你入门。

广西气候变迁的三把钥匙

1.冰期留下的低温提示

为什么现在的龙脊梯田还能种稻米?因为在末次冰期(约两万年前)广西北部年均温度比现在低6~7℃,大片山地成了针叶林王国,人类活动范围被压缩到河谷。英国学者伊懋可《大象的退却》指出,“华南大象一路退到滇桂边境,就是跟着气温南移。”
——我把《桂林府志》里“岁大雪,江水不流”的记录标注在等温线图上,肉眼可见唐宋小冰期的存在感。

广西历史气候变迁图(广西历代气候变化图解)-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2.宋元的温暖窗口

宋朝广西甘蔗可以一路种到柳州!元代《农桑辑要》提到“广南可一岁三熟”
我手绘折线图(纵轴温度、横轴年代),1270年代那条突兀峰值,比今天还要暖0.4℃左右,成为官方鼓励占城稻北引的黄金年代。
但别忘了:温暖同样带来灾害。1288年邕州台风大洪水冲毁城墙,史官一句“海溢侵城”透露当年海平面抬高的隐忧。


3.明清小冰期再临

1650—1750年间,桂北出现“冬月厚尺余,人马僵毙”。
我统计地方志17世纪以“雨雪”“陨霜”为关键词的段落,出现频率比16世纪增3.8倍。这波寒冷直接导致玉米、红薯等耐寒作物大规模取代稻作,奠定了今天桂北“梯田种玉米”的景观。


读懂一张图:温度、降水、灾害三线合一

给新手一句话:把温度线、降水量柱状、灾害次数折线摆到同一张图,就能看出“气候事件”
举例:把《清代广西赈济档案》的饥荒年份叠加到气温曲线上,饥荒峰值=温度谷值。
我亲测用Excel就能复刻,步骤如下:

  1. 下载“中国五百年旱涝等级数据集”
  2. 筛出广西站点,按十年滑动平均
  3. 把灾害等级>3的年份用红色竖线标记,一图见真章

为什么近年冬天越来越不像冬天?

1961年以来广西年均升温速率0.17℃/10年,冬季升温更是达到0.31℃/10年(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通俗讲,相当于每十年把桂林的冬天“平移”到南宁。
但升温也带来副产品:

  • 暖冬导致香蕉园往北迁100公里,柳州已试种成功
  • 回南天次数从1970年代的平均4次,飙升到近年的8次以上,地板发霉成了新“南方特色”

如何找到可靠的历史气候数据?

自问自答:
Q:网上随便搜到的“古气候图”可信吗?
A:看数据源。优先用以下:

广西历史气候变迁图(广西历代气候变化图解)-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历史气候数据集”
  2. NOAA“Paleoclimatology”项目,能查到石笋氧同位素曲线
  3. 《广西气象志》里的器测记录起始于1907年南宁海关站,是华南最早器测序列之一
    我用这三套互相校正,才能把误差压到±0.3℃以内。

一张小折页教你自己动手做“变迁图”

之一步:锁定区域

选南宁、柳州、桂林三站,覆盖广西南北梯度。

第二步:下载

到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官网申请“气温格点日值”,免费。

第三步:生成

用R语言的ggplot2,用geom_ *** ooth做10年滑动平均,颜色越深=越暖

第四步:叠加史料

把《粤西丛载》里“大旱赤地”“雨雹如卵”记录转成年份标签,叠在图上。


个人笔记里的隐藏彩蛋

我在广西档案馆翻到1922年《梧州民国日报》,居然记载了“飓风携海水倒灌,沿江水温升高5度”。这条记录后来在美国《Monthly Weather Review》被引用,成为南海海温异常早的器测证据。
老报纸也能见证全球尺度的大事件,提醒我们做历史气候研究别放过地方报刊。

广西历史气候变迁图(广西历代气候变化图解)-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游桂时写:“五日之内,寒暑再易”,今日读之,恰是一部四百多年前的高清“实况图”。
下一步我准备把徐霞客在广西境内记录的天气与现代气象站并列对比,用旅行日志校验仪器数据,或许能再挖出被忽视的极端年份。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