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近代气候变迁历史图表怎么画
答案:使用气象局档案馆的逐月气温、降水量扫描件,结合Python Matplotlib即可快速生成可视化图表。为什么要先找“数据源”?
我常向刚入门的朋友重复一句话:没有可信的数据,再漂亮的图都只是幻觉。
国家图书馆藏的《苏州海关十年报告》用毛笔记录的温度自1880年保存至今;同时,苏州市气象局档案室对公众开放的“逐日气象薄”自1951年起无断档。这两者叠加,就能把“近代”精准锁定在1880—2023年。
个人经验:先去江苏省气象档案馆开“数据使用申请”,普通市民带身份证即可阅览,工作人员还会帮你把原始手写记录免费翻拍到U盘。
一张完整图表必须包含的三类元素
• 时间轴:至少以“年”为单位,若想突出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升温,可拆成1880—1949、1950—1978、1979—2023三段。• 双变量:气温距平(相对1961—1990年均值)+年降水距平百分率,双轴显示避免“气温降雨打架”。
• 事件标记:在气温跃升的1998、2013、2022三个顶点处加小旗,注明“长江流域特大高温”,图像立刻具故事感。

(图片来源 *** ,侵删)
0 代码画图,我亲测的三种傻瓜工具
1.Excel平滑折线:把下载好的CSV拖进去→插入组合图→次坐标轴勾选降水→一键生成,适合赶时间的本科生。2.OurWorldInData在线模板:站内直接搜China Temperature,把区域改成Suzhou,30秒出一图,但缺早期数据。
3.Flourish故事滑块:上传数据后,把时间轴做成滑块,读者拖动时能看到老照片叠加,互动感秒杀静态图,缺点是要翻墙。
进阶:用Python把一张图切成三层叙事
我曾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写法,把同一坐标拆三段,分别着色——import pandas as pd,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data = pd.read_csv("suzhou_t_p.csv")
fig, ax=plt.subplots(figsize=(12,5))
ax.plot(data['year'], data['T_anom'], color='#8B4513', label='气温距平')
ax.bar(data['year'], data['P_anom'], color='#4682B4', alpha=.3, label='降水距平')
ax.axvspan(1937,1945, color='gray', alpha=.1); ax.text(1941, 1.5, '战时缺测', ha='center', style='italic')
这段灰阴影告诉读者:抗战八年数据中断,也让曲线不再平滑显得更可信。最终导出SVG,再扔进PowerPoint加中文注释,新手也能做出期刊级图。
常见疑问Q&A
Q:网上现成的“苏州百年气温图”能直接用吗?A:央视曾引用“1905—2000年平均上升0.9℃”,但原始论文里把上海站数据硬塞进苏州,距离偏差70公里。自己动手比盲信权威更珍贵。
Q:早期纸质记录会不会有误?
A:的确有。我核对1934年时发现7月21日同一页出现两个38.4℃,去档案馆调出当天“观测员日记”才发现后一条是誊抄错写。把疑问写进图注,瑕疵反而证明了真实性,类似《荷马史诗》里的“缺陷美”。
引用清单
•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中央气象局版,1981,页码217–220•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苏州气象志》,1994,第3章
• Dr. Phil Jones(东英吉利大学 CRU)在 IPCC AR6 对长三角站的校验 ***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