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县历史气候变迁图解
有图。郎溪县气象局、安徽省气候中心、南京地湖所已联手制图,1951-2023年逐年温度、降水、暴雨日数全部公开可查。为什么要查“历史气候图”,而不是只看近五年天气

很多人打开天气预报只看7-15天,但农民播种需要看10年,城建防涝要看30年。时间跨度越大,异常年份的真实面貌才浮现。拿郎溪举例:2016年那场市区看海的雨,放在70年尺度里其实只能排到第三位,前两名躲在六七十年代。
新手三步找到官方原图
- 进入中国气象数据网,选择“地面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集”
- 检索站号:58336(郎溪国家站),下载CSV
- 用Excel插值成折线,再把1978年、1998年、2020年三个特大水年高亮,一张简易变迁图就做好了
如果连代码都嫌麻烦,国家气候中心每年都会发布一张《华东区域气候变化监测公报》,文末附图可以直接右键另存为。
一张图里究竟能读出的五大信息
- 升温速率:1951-2023年郎溪年均温抬升1.7℃,比全国均值高0.3℃,夜里更低温贡献更大。
- 雨带北抬:梅雨季长度缩短两天,但暴雨集中度增强,单次过程雨量增加19毫米。
- 干旱嵌入洪涝:2019年夏伏旱紧接着台风“利奇马”爆发洪水,同一季完成旱涝急转。
- 越冬作物带抬升:冬小麦安全播种线从海拔30米被推至50米。
- 体感温度失真:1990年后风速下降,湿度增大,35℃日数虽只增加6天,但人的体感却像多热了15天。
把70年压缩成三张折线,普通人也能看得出拐点

我做了一张极简版:红线是年更高温,蓝线是年降水量,灰线是暴雨日数。1978、1998、2020三个尖峰排成等差,间隔20年左右,像是自然周期叠加上人类活动的双重节拍。
有人问:这是不是巧合?引用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暖期与冷期总在交替,但叠加了碳排放后,振幅被大幅拉大。
读图常见误区提醒
- 误区1:只盯住极值年份
- 答案:应看5年滑动平均,排除单年噪声。
- 误区2:把城市热岛当全球变暖
- 答案:比对邻近乡镇站58337(十字铺),两地差值在近十年并未扩大,说明县域整体在升温,而非单纯城区扩。
- 误区3:把异常当趋势
- 答案:2020年梅雨量破纪录,但随后两年即回落至均值以下,需用至少11年窗口做趋势检验。
下一步:把历史图和明天的生活连起来
知道了1978年曾经出现过单日243毫米的记录,就能理解为什么2023年起郎溪县把县城排水标准从“50毫米/日”一下调到“100毫米/日”。数据不只是在纸面炫耀,而是在地下管网里多埋的一根更粗的管子。

我在阳台做了一场小实验:把历年暴雨集中度与快递纸箱回收量画在同一张图里,纸箱峰值总是滞后暴雨三日。气候变迁的终点从来不是科学家发表论文,而是快递员多淋了一场雨,我们多叠了一只纸箱。 这种微妙而真实的联系,正是我们一次次回到“历史气候变迁图”的原因。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