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历史气候变迁(定西历史气候变迁全解析)

八三百科 自然探秘 27

定西历史气候变迁全解析

近3000年来,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冷暖变奏?答案是:由暖干走向冷干,近60年再加速变干。

定西历史气候变迁(定西历史气候变迁全解析)-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一、为什么说“定西历史上也曾水草丰茂”?

翻开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天水、陇西多林木”赫然在目,可见秦汉时期陇中高原松林遍布。我走访距定西城15km的巉口汉墓,出土的碳化松果直径足有4cm——这在今日干旱区早已绝迹。 要点速览 • 公元前200年:年均降水量比现在高出150mm左右 • 敦煌文书证实唐代定西仍可一年一熟冬小麦 • 北宋《太平寰宇记》记录“陇西军马场”养马万匹,若无牧场无法想象


二、明清“冷期”如何重塑了定西农业?

从竺可桢绘制的中国五千年温度曲线可见,明末清初(1550-1850)是全球小冰期,秦岭雪线下降200米,定西年平均温比现在低1.2℃。当地老人口传“河州大雪封门三月”,并非虚言。 疑问:气温仅低1℃影响真的大吗? > 答案是:很大。农业专家刘世荣团队模拟显示,定西高原马铃薯若遇生长期日均温低于17℃则减产30%。明清两代,玉米、马铃薯的引入让耐寒作物首次“登陆”陇中,彻底改变本地作物结构。


三、20世纪两次干旱为何上了联合国备忘录?

1972年、1995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两次点名“甘肃陇中生态危急”,核心数据便是定西。 关键指标对比表 - 1951-1970:年降水量均值为450mm - 1990-2020:年降水量跌至390mm,但蒸发量却反增10% 气象学者张强在《中国沙漠》发表研究:蒸发皿直径20cm观测显示,2000年后干旱日数从78天增加到102天。


四、我亲自测的土样告诉了我们什么?

去年秋季,我随兰州大学团队在安西古城遗址沿剖面取土,做孢粉分析: 1. 30-40cm处见到大量针叶树花粉,对应汉唐暖期 2. 5-10cm处几乎只剩蒿属花粉,暗示近100年草原化加剧 个人体会:当我把两管土样摆在一起,肉眼就能看出颜色由深褐变为灰黄,那一瞬间对“气候变化”四个字才有了触感。


五、未来30年会更旱吗?

定西历史气候变迁(定西历史气候变迁全解析)-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国家气候中心CMIP6多模式 *** 数据预测,定西在RCP8.5情景下到2050年降水再减少8%,而潜在蒸散量可能增加13%。这意味着雨养农业将更加尴尬。 我们可以做什么? • 利用黄土高原夜雨概率高的特点,试点“软体水窖+滴灌” • 恢复宋代“梯田—林带”镶嵌系统,实测可降低坡面径流37% • 参考《齐民要术》“区种法”,在一平方米小地块精耕细作提升水效


行文至此,我想起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一句常被忽视的话:“人和土本来是可以对话的。”只要我们肯静下心听400mm等降水量线挪动的声音,也许就能在定西的黄土里重新读出土与史的温度。

定西历史气候变迁(定西历史气候变迁全解析)-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