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社群、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实践、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工具、物品、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为什么要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像一条看不见的河流,把过去与今天、祖辈与我们悄悄连在一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公约》开篇即言:“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同样紧迫”。当我之一次在南京云锦博物馆听老艺人讲“寸锦寸金”的手工细节,才意识到“看不见的传统”正在决定我们是谁。
(图片来源 *** ,侵删)
它到底包含哪些内容?
把范围拆成四块,小白也能秒懂:- 口头传统与表达——如《格萨尔王传》藏族史诗,靠一代代说唱留下;
- 表演艺术——昆曲《牡丹亭》从汤显祖写到今,已有四百年;
- 社会实践、仪式与节庆——端午赛龙舟,年年上演“楚魂”穿越;
- 手工技艺——龙泉青瓷开片声,被老匠人称作“会唱歌的瓷器”。
谁能认定一项非遗?
中国实行“四级名录”。流程并不神秘:社区自发申报→县级文化局初选→省厅组织专家评审→国家文旅部公示→国务院批准。民间的“声音”越大,进入名录的机会越高。所以下次遇到家乡庙会,别只是拍照,顺手填份调查问卷,可能就助推了一项非遗诞生。普通人如何体验而不只是围观?
• 参加在地工作坊——苏州城内一小时可学会“缂丝基本结”,亲手织一块杯垫;• 使用数字博物馆——国家非遗数字博物馆每日更新“传承人现场直播”,手机即可提问;
• 尊重原生语境——别把苗族牯藏节当成“万圣节”化妆舞会,提前读两页《苗族古歌》入场。
一个易被误解的冷知识
很多人以为“非遗必须古老”。其实日本“和食文化”2013年才以不足千年的年轻年龄列入。关键在于社区是否仍将该传统视为身份核心。传承的活性,比年轮长短更关键。我亲历的一个保护故事
去年走访侗族大歌发源地——贵州小黄村,村长拿出一本手写点名册:每个孩子每周固定三个傍晚来鼓楼练唱。有人问他为何坚持,他只回答:“嗓子丢了,歌会丢,最后连‘我们是谁’都会丢。”当时我想起鲁迅《且介亭杂文》里那句“惟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突然在侗寨夜风中听懂了。
(图片来源 *** ,侵删)
下一步:把“知道”变“行动”
- 记录:用手机拍下老城区的糖画过程,上传到社区共享图库;
- 传播:做一场30分钟线上读书分享,把《东京梦华录》里开封夜市描摹,与现代灯会直播对比;
- 消费:多付十元买一条手工土布围巾,比转发“保护传统”口号更有力。
权威数据显示,中国现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不足两千名,平均每分钟就有两位传统艺人告别岗位。今天多一份参与,明天少一份悔叹。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