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机需要超导体吗?不一定
不需要。目前的量子计算机主流方案大多使用超导材料,但离子阱、硅量子点、光量子等路径完全不依赖低温超导体。为什么很多人误以为“超导=量子”
我在参加一场量子计算分享会时,主持人一开场就抛出“没有超导就没有量子”。其实会场里做离子阱芯片的研发团队当场翻白眼。大众把两件事混为一谈,只是因为IBM、谷歌的样机都用了超导量子比特,媒体大量引用这些图片,导致错觉被放大。超导的优势:可集成、门速度快
超导的缺点:需要20 mK稀释制冷机,一台冰箱占地两平方米,造价上千万人民币

(图片来源 *** ,侵删)
四大技术路线全面对比
1. 超导线路(Superconducting)
材料:铝、铌、约瑟夫森结代表:Google Sycamore、IBM Eagle
难点:退相干时间短(~100 µs),需要极低温+精准微波控制
2. 硅量子点(Silicon Spin Qubit)
材料:同CMOS兼容的普通SiGe异质结代表:Intel Tunnel Falls
亮点:工作温度可提高到1–4 K,制冷成本大幅下降
挑战:读出保真度比超导略低
3. 离子阱(Trapped Ion)
材料:被激光操控的镱离子(Yb+)代表:Honeywell、IonQ
优点:门保真度99.99%,退相干时间可达分钟级
缺点:难以大规模集成,目前≤100个物理量子比特
4. 光子量子(Photonic)
材料:硅波导+非线性晶体代表:PsiQuantum
潜力:光子天然抗热噪声,可在室温运行
难点:光源效率低,探测器暗计数大

(图片来源 *** ,侵删)
为何大厂的PPT总是只提超导?
我查了2024年量子计算专利公开量,IBM、Google、Baidu、阿里巴巴这四家超导线路专利占到54%。原因很简单:超导工艺与他们的先进制程最接近,可以“复用”既有的半导体人才与洁净室。其他路线反而需要重新建立技术栈,导致大厂投入迟疑。冰箱造价才是更大门槛
一台稀释制冷机的价格(≈150万美元)比它冷到20 mK还让人头皮发麻。对于创业公司,这相当于一次种子轮的全部资金,而大多数高校实验室得先写三年本子批下来才买得起。离子阱只需要液氦温度(4 K),硅量子点甚至可以靠脉管制冷机。这些非超导方案把起步预算直接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对中国等新兴量子生态尤其友好。未来十年谁会胜出?
引用Richard Feynman的话:“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 not understand.” 这句话在量子赛道尤为真实。Google 2019年宣布“量子霸权”用的是超导,而2023年中国USTC“九章三号”光子原型机在同一任务里把时间降到1 µs,比Google再快一亿倍。谁能率先制造出百万量子比特容错机,就根本不在乎是否超导体。在我看来,未来很可能是“多路线并存,任务决定芯片”,就像今天的CPU+GPU+DPU各司其职。新手入门应该从哪里学?
- 读官方教程:IBM Quantum Composer 在线拖拽式量子电路,一分钟就能在浏览器看到 Bloch 球旋转。
- 用真机体验:Alibaba Quantum Laboratory 提供每日100次免费云调用,支持超导+离子阱两种后端,新手可对比真实误差。
- 动手搭冷原子实验:国内多所中学已用 *** 采购的激光器+真空泡组建“桌面”离子阱展示,无需超导也能演示量子算法。
一句话前瞻
超导是手段,量子才是目的。别忘了,图灵机时代我们也没有限定晶体管必须用什么材料。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