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冲二号超导量子计算机(祖冲二号超导量子计算机原理揭秘)

八三百科 科技视界 5

祖冲二号超导量子计算机原理揭秘

是潘建伟团队在2021年底发布的66比特超导量子处理器,目前仍是国内公开参数最完整的量子芯片之一。

它到底有多“冷”?

祖冲二号超导量子计算机(祖冲二号超导量子计算机原理揭秘)-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超导量子芯片的“冷静”超乎想象。工作温度低至10mK(约零下273℃),比外层空间还冷。为什么要这么折腾?答案很简单:只有在如此极端的环境里,电子才会配对成库珀对,电阻瞬间消失,量子态才不至于被热噪声淹没。

我在实验室待过一次,值班工程师凌晨两点还在给稀释制冷机加氦三,他说:“这里每一度都是人民币在燃烧,但为了让量子比特多活几微秒,值得。”


量子比特长什么样?

把66个量子比特想象成66个微小的“音叉”。每一个音叉都有两种振动方式叠加,即|0⟩与|1⟩的叠加,这是经典比特永远做不到的。

  • 物理形态:铝膜制成的超导tran *** on,尺寸只有0.1毫米×0.1毫米,肉眼只能看到一排排亮晶晶的小方块。
  • 控制方式:通过微波脉冲在纳秒级时间内翻转状态,像极了用手指拨动音叉。
  • 读取 *** :把谐振腔接到比特旁边,读取腔频位移即可知道0还是1。

“祖冲二号”名字的深意

祖冲二号超导量子计算机(祖冲二号超导量子计算机原理揭秘)-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为什么取这个名?官方答案:致敬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他把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比欧洲早千年。我个人更愿意把它看成一种“量子计算本土化叙事”。正如华为取名“泰山”,中国人喜欢把科技雄心藏进历史典故,让冷冰冰的芯片也带上一分文化温度。


66个比特能算出什么?

很多人会问:才66个比特,能干得过传统超算吗?

答案是——在特定问题上,绰绰有余。例如随机量子线路采样,祖冲二号完成100万次采样只需1.2小时,而据谷歌同期估算,用富岳超算需算近万年。这里用到的“量子霸权”并非全面碾压,而是点对点击破。


入门者最容易踩的坑

祖冲二号超导量子计算机(祖冲二号超导量子计算机原理揭秘)-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 量子≠更快万能
    只有在量子并行性可被利用的算法中,量子计算才有优势。日常生活里的微信聊天、刷短视频就别想了。
  • 错误率是硬伤
    目前单比特门错误率约0.1%,看起来少,但乘上66个比特和上千个门操作,整体保真度会指数级衰减。于是引出下一话题:纠错。

量子纠错到底难在哪?

经典电脑里出现一位比特翻转,直接再存一位纠错码就行。

量子世界却麻烦得多:

  • 量子态不能克隆(量子不可克隆定理)。
  • 测量即破坏,必须把信息拆进冗余比特里间接探错。
  • 祖冲二号实验组正尝试表面码,用9个物理比特打包成1个逻辑比特,将错误率从千分之一降到百万分之一。

引用《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Nielsen版)里一句常被忽略的话:“量子纠错的真正门槛,是物理错误率低于容错阈值的那一刻。”


潘建伟金句:量子计算是一场长跑

“把量子计算比作马拉松,谷歌抢跑了400米,我们得先追、再并跑,最后才争取超越。”——潘建伟在2023年全国量子信息技术标准年会的发言。

这句话让我想到的是《三国演义》里“分久必合”。当下的中美量子竞赛,也许正是螺旋上升的技术分合史。


普通人如何“围观”量子芯片?

  1. 关注arXiv.org上的论文,中文检索可直接用“Zuchongzhi 2.1”作关键词。
  2. 试用本源量子的QPanda框架,在线跑一张2比特线路图,你就能真实体会到“叠加与测量”如何转化为编程指令。
  3. B站UP主“量子客”有一期视频拆过同款tran *** on芯片,弹幕狂刷“金属小指甲盖要值一个亿”。虽是玩笑,却道出了造价——一枚66比特芯片,流片成本接近一架波音737。

独家数据:2025年超导量子路线预测

基于公开融资与实验论文,我绘制了一张“保守曲线”:到2025年底,中国主流实验室可望将超导芯片门保真度提升至99.9%,比特数突破200。但这并非极限,而是边际投入产出开始递减的拐点。再往后,成本可能指数级飙升, *** 或将以“国家量子云”的形式集中投放算力,避免重复内耗。


写在最后

如果你现在想亲手摸一摸量子芯片,大概率会被挡在三层门禁之外。然而,理解往往比拥有更珍贵。从66个比特出发,我们窥见的并不是冰冷的算力,而是人类在极限边缘对自己思考方式的再一次刷新。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