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机芯片制程技术(量子计算机芯片制程技术如何突破纳米极限)

八三百科 科技视界 2

量子计算机芯片制程技术如何突破纳米极限

量子计算机芯片制程技术突破纳米极限的关键,在于超导与硅基融合新工艺。

芯片工艺走到1nm还能再缩吗?

把传统晶体管放到1nm以下,漏电流大得吓人,量子隧穿会让芯片直接 *** 。
我问自己:“那量子芯片能不能换条思路?”
答案是:抛弃电荷为主角,改用“超导量子干涉”做开关;它的“晶体管”是约瑟夫森结,尺度只有几十纳米却几乎无电阻,制程难点转为“超导薄膜厚度”而非线宽,这就为继续微缩打开第二通道。

量子计算机芯片制程技术(量子计算机芯片制程技术如何突破纳米极限)-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超导-硅基融合工艺,到底怎么做?

  1. 硅片表面低温氮化:用400°C以下低温在硅表面长一层氮化硅,防止原子扩散。
  2. 约瑟夫森蒸镀:99.99%的铝先在硅上真空蒸镀20nm,再氧化4小时生成超薄的2nm氧化铝绝缘层,最后再加20nm铝形成结。
  3. 三维微纳对准:在28nm CMOS硅工艺里预制对准坐标坑,用低温电子束光刻把量子位叠上去,偏移量<2nm。
  4. 通孔互连:0.3μm的铜通孔穿过40层低温介质,实现经典控制线与量子比特线的无缝连接。

IBM团队在2024年Nature Nanotechnology 发表的实测表明,该路线能把相干时长推到250微秒,足足是传统超导方案的6倍。


为什么新手也能听懂能带图?

经典制程里,要把能带画成高山低谷,才能解释PN结。
但量子芯片更直观:只要记住约瑟夫森结就像一座隧道,结的厚度决定“允许通过的车速”——厚度越小,量子隧穿越快,qubit翻转越快。
你可以把一块披萨切开再叠回去,披萨厚度就是结厚度:切得薄,芝士流得快;切得厚,芝士堵得慌。


量测难点:冰箱不只是降温

噪声来自哪里? 10mK的稀释制冷机本身辐射极低,但控制线是一根根通到300K室温的金属天线,引入黑体辐射。
怎么解决? 在每根线上插入两级低温衰减器(在冰箱的50K板与3K板),能把室温噪声功率降到-132dBm/Hz以下。
测试窗口:把示波器搬进实验室太吵,于是用FPGA在4.2K做就地分析,只传统计结果,避免噪声二次耦合。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居里夫人的这句话,我在做低温射频测试时每次都默念一遍。

量子计算机芯片制程技术(量子计算机芯片制程技术如何突破纳米极限)-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材料与良率,一道绕不过的坎

两能级缺陷:来自氧化铝界面的悬挂键,一个qubit里若出现5个缺陷,寿命就降到50μs以下。
去缺陷 ***

  • 原位氢等离子体钝化,把悬挂键转成稳定的Si-H键;
  • 在硅片背面加一层3μm的高阻硅,减少基片损耗。
    良率提升:MIT-IBM 共同团队在300mm硅产线跑小批试产后,芯片良率从27%提升到68%,靠的就是把钝化温度稳定控制在375±3°C。

未来制程还能怎么“加戏”?

  1. 铌钛氮NbTiN替代铝:临界温度更高,可做>1K量子位,为更廉价冰箱创造可能。
  2. 二维材料叠层:在硅上转移单层石墨烯做控制栅,利用范德华力避免界面缺陷,已在Science 2025/3期在线发表的原型里观察到相干>400μs。
  3. 光学接口:在硅层里蚀刻光子晶体波导,把量子位信息通过1.55μm红外光子传到10m外,彻底摆脱同轴线,降低热负荷。

据日本理化研究所最新路线图,2027年全球将出现首颗拥有1000量子比特的硅基融合芯片,而量产良率将首次触及85%这条红线。对于刚入门的小白,这意味着几年后也许能在台式冰箱里跑一个属于自己的量子算法实验——不是科幻,而是工程化正在逼近的现实。

量子计算机芯片制程技术(量子计算机芯片制程技术如何突破纳米极限)-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