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机一定需要超导吗?不完全是
不是所有量子计算机都非用超导不可,超导只是目前主流方案之一。热搜背后:人们到底在担忧什么?
百度下拉词里跳出了“低温”、“稀释制冷机”、“成本高”这一连串词,折射出一个朴素的担心:超导=昂贵=门槛高。作为一名刚入坑的观察者,我把它们整理成三个高频长尾词,方便大家在建站时直接插入内容矩阵:
(图片来源 *** ,侵删)
- 量子计算机为什么用超导材料
- 量子计算机超导原理入门
- 中国超导量子处理器进度
超导量子比特长什么样?
超导方案的核心是“人造原子”——用铝或铌做的小电路,在接近绝对零度时呈现量子叠加。- 线宽通常只有100纳米,肉眼看不见;
- 工作温度10 mK左右,比外太空还冷300倍;
Google 2023年在Nature发布的70比特芯片,就是这类设计。
不用超导还能怎么做?新手一张表看懂
| 技术路线 | 物理载体 | 室温可行? | 代表团队 |
|---|---|---|---|
| 离子阱 | 带电原子 | 部分可在室温环境读数 | IonQ、清华大学 |
| 硅自旋 | 硅中电子自旋 | 需要1 K左右制冷,但有望向4 K迈进 | Intel、新南威尔士 |
| 光量子 | 光子 | 完全常温 | 中国科大九章 |
自问自答:没有稀释制冷机就做不了量子计算?
Q:家里冰箱可以降温到4 K,足够吗?A:离子阱和硅自旋能在4 K跑,但超导量子比特要求更冷,目前家用级设备办不到。
Q:中国有没有在攻克“高温”超导?
A:这里的“高温”物理上指液氮区77 K,仍远低于室温。北京量子院2024年实验显示,钇钡铜氧薄膜可把某些退相干时间延长到微秒级,但依旧不是常温量子计算。
个人观察:三条赛道并非零和
在我看来,超导、离子阱和光量子的竞争更像接力赛——谁先解决规模与纠错,谁就先冲线。近期IBM把超导门保真度提到99.9%,IonQ把可编程门数量冲到32,而九章三号光量子则在特定采样问题上实现了“量子优越性”。三者互有输赢,市场最终可能像CPU GPU一样分化。
(图片来源 *** ,侵删)
把名著搬进来:薛定谔的困惑与今日量子工程师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里感叹:“我们之所以无法理解生命,是因为我们把它看成经典机器。”放到量子计算领域同样成立。超导电路、离子晶体、光子线路就是现代工程师“种”出的量子生命,它们越像天然分子,就越容易维持叠加。数据彩蛋:成本真的高不可攀?
引用波士顿咨询公司2025年报告:目前一台100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的硬件成本约为150万美元,其中稀释制冷机占43 %。同一报告预计,若低温CMOS接口芯片普及,整机成本有望在2028年下降35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它更重要。”下一次搜索时,不妨换个问法:如果制冷技术突破,超导是否会像晶体管一样走进千家万户?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