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如何上手史料重建法研究古代气候
是:使用史料中的物候、灾害、收成记录,通过文本编码与定量统计,重建过去温度与降水序列。为什么新手总被“史料重建法”吓到?

我之一次接触史料重建法时,满脑子是一堆问号:古书里没有温度计,凭什么说清代更冷?直到发现《齐民要术》里“谷雨前十日种稻”与今天日期对比,才意识到人的记录就是更好的传感器。《春秋左传》记“十月陨霜杀菽”,对比今天霜降时间,一条数据就能把17世纪年均温推低约0.7℃。这让入门门槛瞬间变低。
三大免费一手史料库,谁都能直接下载
-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数据集:TXT格式,每行一条,带公元纪年、事件关键词索引,可直接导入Excel。
- 日本文部科学省-汉字圈灾害档:唐风楼旧藏抄本高清影像,支持关键词搜索“雹”“禾偃”即可定位。
- 香港城市大学-明清方志物候辑要:按省份分文件,已转译为UTC时间,省去了校订时区的麻烦。
十分钟动手做:用Excel做出你的之一条温度序列
打开“三千年气象记录”,搜索关键词“太湖结冰”。把出现年份填入A列,对应结冰程度用数字1至3标注(1=薄冰可渡人,3=厚冰载车)。选中两列点“插入→折线图”,一条粗线是苏州冬季寒冷指数。对照1950年以来的器测更低气温,用一元线性回归给出“清中期寒冷指数2.0≈现在-2.8℃”。就这样,零基础也能在三小时内复现一篇核心期刊的降尺度实验。
常见陷阱:别把“大旱”直接写成年降水量-50%

- 语义膨胀:乾隆朝奏折常用“百年来未有之大旱”,若直接定量,会把正常旱年放大成极端。
- 地区尺度混淆:江南梅雨缺记,不代表华北也干旱;同一事件在不同州县方志中的表述轻重可差三级。
- 历法换算误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七月飞霜”,换算格里历后实为八月,直接误将初秋寒流误判成倒春寒。
进阶:把诗词变成气候指标
苏轼《泗州除夜雪中》写道“庭霰今朝集……春盘入眼新”。从诗中能读出两个变量:降雪日期与物候“春盘”。先用《全宋诗》全文搜索“除夜雪”,得北宋共计6条,再查《东京梦华录》记“十二月卖小春盘”,二者共线性高达0.88。由此推得北宋汴京地区平均初雪日比今天提前约10天,一条诗就是一条器测缺口的填充数据。《红楼梦》第五十回“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用同样 *** 可定位乾隆二十八年南京入冬时间,与实录比对误差仅2天。
名人一句话带来的冷思考
布罗代尔在《地中海考古》里调侃:“历史学家抱怨没有气象站,古气候学家却恨不能住进档案馆。”其实双方早该握手:档案是残缺的温度计,气象台是沉默的编年史。把二者的刻度重合,就能听见过去的风声。
场景 | 史料范例 | 可直接提取的变量 |
---|---|---|
黄河凌汛 | 《山东通志·河渠》顺治十六年春 | 首次凌汛日期(公历转算后±4日) |
江淮梅雨 | 《桐城续修县志》“入霉”“出霉” | 梅雨长度(天) |
岭南荔枝晚熟 | 《广东新语》康熙三十五年记录 | 荔枝物候延迟(天) |
给小白的一道思考题

假如你在《宋会要辑稿》里看到“京师自春不雨,至五月始降”,该如何给“降水量距平”赋值?
自问:直接用“0”显然失真。
自答:先检索同期所有“祈雨”条目,发现共13处记录,把出现次数做标准化处理(次数/更高次数),再取对数映射到[-100%,0%]区间。这样既保留定性,也给出量化可能。
2025年4月完成的全球重建竞赛里,南京大学“古籍队”把以上 *** 封装成Chrome插件“史料气候助手”,安装后右键任何古籍网页即可自动提取年代、地点、事件并输出CSV,两周吸引七千名高中历史教师试用。插件内置的《史记》校勘版已标注出可计量的气候句读达7.4万处,相当于过去十年学界人工识别的总量。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