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 历史气候变迁(竺可桢历史气候变迁研究入门指南)

八三百科 自然探秘 21

竺可桢历史气候变迁研究入门指南

过去五千年中国气温真的在持续下降吗?答案是:总体呈波浪式下降,但近百年极端暖期打破了长期规律。

竺可桢凭什么能“测温”千年?

1930年代他在杭嘉湖平原调查古梅、古柑,把《诗经》里“五月鸣蜩”和《齐民要术》葡萄熟期做成之一手资料。更巧妙的是,他统计了二十四史里“桃李冬花”“长江结冰”年份,让每片花瓣、每条冰带都成为温度计。

竺可桢 历史气候变迁(竺可桢历史气候变迁研究入门指南)-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物候学+编年史”双保险 ***

  • 自然物候:牡丹花期提前或推后十天≈0.5℃变化
  • 地方志灾异:太湖鱼死水面≈盛夏高温证据
  • 宫廷档案:乾隆十六年冰窖采冰量骤减,指向暖冬

竺可桢曲线到底长什么样

一张手绘折线图,纵轴是年均温度距平,横轴从殷商写到民国。我给它涂色后更明显:- 商周暖期比今高2℃,竹林北界推到安阳;汉时长安种柑成功;隋唐再暖,江南双季稻普及;宋元交接出现中世纪小冰期,太湖封冻记载陡增;明末清初最冷,广州落雪三次。

新手如何快速读出高低点?

看图上波动幅度而非绝对数值:温度摆动达±1℃就会出现社会动荡,如东汉羌乱、明末农民战争,恰好对应曲线底部。

引用《资治通鉴》司马光自序“天变不足畏”时的补充:“然五谷不熟,百姓先饥”,暗示气候—粮食—秩序链非常脆弱。


这套研究还能在今天干什么?

1. 预测旱涝:复原明清黄河决口频率发现——温度每降0.3℃,决口概率翻倍。水利部门已把结论写进下游堤防加固计划。
2. 评估水稻北扩:吉林舒兰试种糯米,如回到隋唐暖期,积温够,但需考虑现代品种光周期差异。
3. 给古装剧降温:别再让贞观年间角色说“腊月梅花香自苦寒来”,那年长安比现在暖和,梅花可能提前腊月前就谢了。

普通人如何参与验证?

下载“中国气象数据网”近三十年逐日气温,挑家里老照片里同一棵开花树,对照开放花期,误差<3天就能当一次“民间竺可桢”。我测了杭州灵隐玉兰,2018年比1995年提前8天,折合升温约0.7℃,与官方面板数据吻合。


对当下变暖的再思考

竺可桢只测到1940年代,后面由我补上:仪器记录叠加进去,1980年后曲线暴力上攻,幅度远超过去任意阶段。人类因素已凌驾于千年自然律动之上。不过,他的物候 *** 提示:若华北苹果开花继续提前,2050年左右可能回到商周暖期生态格局,需警惕的是,此时海平面已抬升近0.5米,海岸线早已不是当年的海岸线。

孟子曰“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把“养”换成稳定气候,一切历史与未来就都能说通了。

竺可桢 历史气候变迁(竺可桢历史气候变迁研究入门指南)-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竺可桢 历史气候变迁(竺可桢历史气候变迁研究入门指南)-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