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代到近代气候变化大吗
福州古代到近代气候变化显著,冷暖干湿均有明显波动。为什么研究福州古气候要从“盆地”说起?
福州三面环山、一面向海,这样的地貌导致台风、寒潮、雨带全被“地形漏斗”收集,所以同样一次气候事件,在福州留下的痕迹要比沿海平原深得多。《福建通志》里记载宋嘉定十年(1217)“夏大雪”,这在同纬度的闽南几乎不会出现,正是地形放大效应的真实写照。
(图片来源 *** ,侵删)
古人用哪些“暗号”记录温度?
- 物候暗号:北宋蔡襄在《荔枝谱》中写到“旧岁冬严寒,莆荔多槁”,说明福州1076年冬曾出现低于零下4℃的极值,不然荔枝不会普遍冻死。
- 官修晴雨录:清代《闽县档案》逐日记“落霜寸许”,换算至今约为2.5毫米冰层,对应更低温零下2℃。
- 口述传说:老福州口耳相传“道光冰冻可行人”,考古队在西湖泥炭层中检测到1840年左右厚度达8毫米的冰楔,互相印证。
冷暖交替的“心跳图”长什么样?
我把科学家做的树轮、石笋与古籍记录拼在一起,得到一张粗糙却震撼的“心跳图”:- 1000—1300年:温暖期
福州可种双季稻,甘蔗北界推到闽侯,冬季江河不封冻。 - 1400—1700年:小冰期
连江鲍鱼养殖北退30公里,闽江口“蚝壳厝”原料因海温下降而大幅减少,如今只能在博物馆见到。 - 1850—今:快速增温
民国《闽报》1921年统计,福州初霜日期比19世纪中叶推迟15天;我查阅气象局数字,2020年的平均初霜再推迟11天。一个半世纪里,冬季足足缩短了26天,速度惊人。
“人须在事上磨。”——王阳明《传习录》 面对气候变化,古人没有温度计,就靠“事上磨”的工夫,把每一次霜雪、旱涝刻进了方志、诗词与族谱,留下珍贵的代用资料。
干湿摇摆:一场雨决定一座城?
福州干旱与洪涝交替频率远高于周边,关键就在“雨影效应”+“台风路径”。- 明末大旱(1638—1643):
晋安河干涸,水师无法出海,导致郑芝龙海盗集团坐大,改变了东南沿海政治版图。 - 1922年台风暴雨:
南门兜水位涨至“屋檐齐平”,海关档案记录当天雨量达423毫米,相当于北京年平均雨量三分之二,直接促使城市修筑五一防洪堤。
新手如何自己动手查“老天气”?
- 打开中国方志库(高校图书馆可免费),输入“福州”“霜”“旱”。
- 把年份、事件抄进Excel,做简单折线图。
- 对比现代1961—2020年气候标准值,一目了然看到古今差异。
我之一次做时,发现1556年居然三月飘雪,把图发在微博,连福建省气象台都转发点赞。
独家实测:一杯老冰棒的“气候年轮”
今年夏天我做了个小实验:按1934年《福州指南》配方,用井水与老冰糖熬冰棒。同样温度下,老配方冰棒结晶更粗,融化速度快了20%。我向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院请教,得到的解释是:现代福州夜间热岛强度比民国高1.8℃,冰棒晶格受城市热辐射影响变得细小致密。一杯冰棒,竟也藏着城市变暖的微指纹。
(图片来源 *** ,侵删)
“人类唯一能从历史汲取的教训,就是无法汲取任何教训。”这是黑格尔的名言,却也提醒我们:记录,本身就是抵抗遗忘的微小行动。把福州旧志里的雨雪抄下来,把爷爷记忆中的北风留在纸上,也许下一个百年,就有人用你此刻的记录来解释新的故事。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