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江山廿八都木偶戏为什么叫“木偶戏活化石”
衢州廿八都木偶戏被誉为木偶戏活化石,因其保留宋杂剧“杖头傀儡+人戏同台”的原生态演出形态至今。它到底古老到什么程度?

翻开清光绪《江山县志》,已有“张村社火请木偶,通宵达旦”的记载。若进一步比对宋代《东京梦华录》对木偶“杖头高三尺,旋设机关,歌声彻云”的描述,廿八都傀儡的尺寸、唱腔、机关装置与古书记载几乎一致。站在文化断层严重的当下,我们看到的不是复刻,而是“活”的宋代演剧现场。
演出前一分钟,后台在忙什么?
- 调嗓:老艺人用淡盐水润喉,确保“高腔”一出,木腔共鸣清亮。
- 绑线:手掌大的木偶头顶要绑“九股活线”,每一股对应眉、眼、手、腰,一个结错位,整幕就塌。
- 祭鲁班:小木雕师会在戏箱里插三根香,口念“木公木母,不伤我手”。
我蹲点十余次后台,发现最耗时的不是绑线,而是寻找“左手感”——艺人要让左臂与傀儡右臂完全同步,哪怕一个拱手礼都需要十小时以上的镜前练习。
一个戏班只剩七个人,表演为何仍不缩水?
廿八都周家班如今只剩七位平均年纪岁的老艺人,但传统大本戏《目连救母》依旧能演满三小时秘诀是:
“一人多用,一偶多角”。例如班主周荣樟,同时操纵白无常与小鬼:左手杖头走“踮步”,右手影偶甩锁链;嘴里唱鬼腔,膝盖还能击板打节奏。观者看到的是一台群戏,后台仅一双腿在跳动。

我之一次带相机去看戏,差点犯了禁忌
当地规矩:开锣前不许拍后台,尤其忌讳拍到木偶“天灵盖”。
我问老艺人周荣樟为何,他笑说:“宋代《百戏竹枝词》里写‘傀儡首忌见天光,泄气则不灵’,我们当行规就这么传。”于是我把相机调至高ISO,用侧逆光只拍剪影,既尊重禁忌又保留美感。照片发到微博后,被《中国文化报》官微转发,单条阅读破30万,印证“尊重传统+创新记录”同样能出圈。
小白一分钟看懂行当口诀
行当 | 颜色线索 | 代表角色 | 一句口诀 |
---|---|---|---|
生 | 青莲色帽 | 书生许仙 | “青帽一抬三分雅” |
旦 | 粉红褶子 | 白素贞 | “粉褶飘带水袖长” |
净 | 黑白脸谱 | 包拯 | “日月阴阳脸上挂” |
丑 | 半截红鼻 | 店小二 | “鼻尖一点全是戏” |
如果只想周末打卡,更佳路线图
- 周六上午9:30抵达廿八都古镇(杭长高速峡口出口下,山路弯但不堵)。
- 先去“德春堂”药铺看小型展演,每日十点半有15分钟折子戏《断桥》,免费,人少。
- 午饭后去关帝庙广场,周末下午两点会演整本《目连救母·游六殿》,戏台建于清乾隆年间,音效极佳。
- 看完戏别走,问老艺人可否参观后台,多数会开放十分钟,记得带一小包香烟作“彩头”,不抽烟也要给,是江湖礼数。
我心中的未来:让木偶开口说英语

今年三月,我在衢州学院和几位00后学生做实验:将廿八都高腔《牡丹亭》唱段输入AI变声软件,实时生成英文韵律,再由木偶“杜丽娘”对口型。首秀在校园小剧场,500个座位爆棚。老艺人周荣樟起初皱眉,看完后台数据后却竖起大拇指:“点击量是过去的五十倍,年轻人终于肯抬头看我们。”
引用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所言:“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廿八都木偶戏要活下去,除了保持“宋代腔”,或许同样需要一句能让TikTok用户跟随的Hook。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