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真的全面禁用量子计算技术了吗
美国并未一刀切式“禁用量子”,而是收紧对特定量子芯片、制造设备及相关算法的出口管制。为什么网上会出现“美国禁用量子计算”的说法

(图片来源 *** ,侵删)
搜索栏里的高频词:出口管制清单、NVDA禁令、量子比特芯片、供应链断供、敏感技术黑名单。我把这些关键词梳理了一遍,发现它们集中在两件事:
1. 2024年10月《联邦公报》的先进计算及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限制;
2. 对中国和俄罗斯被列入实体清单的高校与企业追加量子器件与软件的许可证门槛。
换句话说,“禁用量子技术”被舆论放大成了全面禁止,其实属于“有限且精准”的限制。
量子计算到底管到什么程度
被限制的四大门类
- 量子比特数量≥34且噪声<1%的超导或自旋量子比特芯片
- 低温制冷机的温度低于100mK且连续制冷功率≥10µW
- 面向量子加速的专用EDA软件或算法编译器更新包
- 量子加密通信中的高速单光子侦测器(暗计数<25Hz)
未被触碰的开放区域
- 面向高校的课堂级量子仿真器,D-wave 2000Q这样退相干时间短的老设备仍在出售;
- 基于线性光子的量子密钥分配设备(>40dB系统损耗版本)仍可普通贸易;
- GitHub 上的开源量子编译器如OpenFermion不受许可证约束。
美国做法背后的三重算盘
1. 保持“十年量子霸权”时间差:IBM Roadmap把百万量子比特排期订在2033年前后,商务部要封堵中国提前拿到34+比特高保真芯片。 2. 控制冷却与测控的“咽喉”:牛津仪器、FormFactor、Keysight 三家几乎垄断低温探针台与射频测控矩阵,把它们的配件列入EAR 3B001便能把后发者冻在实验室阶段。 3. 绑定盟友同步出台小圈子规则:荷兰A *** L的极紫外光源已被卡脖子,接下来把Bluefors的稀释制冷机写入瓦森纳协议,让欧洲的科研院所也“被动合规”。
这对中国初创公司意味着什么
短期阵痛与长期机会
拿不到34+比特高保真chip≠做不出量子优势。潘建伟院士团队在2024年Science上展示的255光子Gaussian Boson Sampling就绕过了超导路线。 自主工艺窗口期来临。合肥本源量子宣布2025年Q2下线60比特超导芯片,用国产化的10mK闭环低温机,虽然噪声略高,但把“够用就行”写进了设计准则。三条实操建议给创业者
- 把量子+行业应用写进BP:不必死磕通用量子计算机,优先在金融衍生品的蒙特卡罗模拟、化工分子构象搜索这类“窄窗口”场景落地。
- 用云平台先占位:Amazon Braket、百度量易伏支持“先租后买”模式,先让用户跑通电路,再考虑自建硬件。
- 关注高校开源硬件计划:合肥微尺度中心发布的“低温探针台开放日”,对外提供300小时/年的机时,足够做芯片初筛。
权威声音摘录

(图片来源 *** ,侵删)
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在CSIS演讲中直言:“我们不是在封锁科学,而是在保护未来产业制高点”。《孙子兵法·谋攻篇》也提醒:“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用在当下,就是争夺人才、标准、生态链,而非简单的一纸禁令。
写给完全零基础的小白
量子计算究竟是什么
把一枚硬币不停翻转,正面记1、反面记0,传统计算机每秒只能“看”一次硬币给出1或0;而量子比特能把硬币变成“既是正面又是反面”的叠加态,于是1台100量子比特的计算机可以同时处于2^100条线路上并行计算。为什么它没有被禁止却感觉寸步难行
因为“把硬币悬空”需要极端环境——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极低噪声的电路、精准的激光脉冲,而这些核心零部件正好在最新出口管制清单内。尾声:下一场竞赛的胜负手
如果2027年前中国能在稀释制冷机国产化、射频测控芯片14nm IP库、量子错误率表面码阈值三条线上实现单点突破,美国商务部的新增限制就可能失去实际效力。相反,一旦美国在低温CMOS接口和可扩展二维量子总线专利池上完成布局,后续追赶者的窗口将进一步收紧。 套用《双城记》的开篇:“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更好的时代”,禁运只是序章,真正的较量发生在实验室的黑夜与凌晨。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