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技术专利申请流程怎么准备
准备流程:明确发明点→专利检索→撰写申请书→提交受理→实审答辩→授权领证新手最常遇到的三个困惑
每次讲到专利,小白首先会问:“量子算法也能申请专利吗?”
答案是——能,但不能是抽象数学。中国《专利审查指南》明确指出,脱离硬件实现的纯算法属于抽象思维,不受保护;而你只要把算法固化到超导量子芯片、离子阱或光量子设备中,并记录具体电路拓扑和门操作序列,就具备可专利性。

(图片来源 *** ,侵删)
“我们实验室只做了仿真,算先有技术吗?”
如果未公开,就不算现有技术。你尽可以在期刊投稿前先把专利递交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利用“12个月国内优先权”把仿真成果锁进专利池。
“公开源代码会不会破坏新颖性?”
把核心门序列拆成两段:一段开源,一段留在专利申请里。这样既照顾学术共享,也保留商用秘密。
检索阶段:别只盯着Google Scholar
量子计算专利的中英文关键词差异巨大。推荐组合:- 中文:量子线路门、超导量子干涉仪、纠错码容错阈值
- 英文:quantum gate fidelity、superconducting qubit readout、cryo-CMOS
撰写模板:一张图+两段话
我见过许多博士写的权利要求像论文,结果驳回率高达64%。把图放在说明书第1页:电路版图或量子门时间表。图能替代八百字描述,审查员之一眼就知道你在干什么。随后用两段话完成发明内容:
- 之一段写“技术问题”,用“传统方案因XX导致量子比特相干时间短”开头,引用Nature 2024年的相干数据对比;
- 第二段写“技术方案”,例如“在超导传输线上并联π-相移约瑟夫森结,使泄漏误差降至0.02%”。
实审答辩:抓住“创造性三步法”
审查员常引用D-Wave或IBM早期专利作对比文件。别慌,用三步法:- 对比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指出差异特征;
- 论证差异带来的“协同效应”,不是简单叠加;
- 用实验数据证明进步(例如门保真度从99.1%提升到99.7%)。
真实案例:2023年9月,北京某初创公司以超导谐振器耦合为特征,提交CN115923XXX,审查员初次驳回称与IBM2018专利相似。该团队补充了两个额外相位锁定环路以及芯片低温测试报告,三个月后即获授权。秘密在于数据必须“带温度曲线”,而非常温仿真。
成本与时间的私人算账表

(图片来源 *** ,侵删)
项目 | 官费 | *** 费 | 平均周期 |
---|---|---|---|
发明专利 | 3450元 | 1.5–2万 | 28个月 |
实用新型 | 500元 | 2000元起 | 6–8个月 |
延伸:怎样利用专利拿到融资
我曾在咖啡角与两位量子基金合伙人闲聊,他们直言:“技术再酷,没有专利护城河,估值自动打七折”。建议把已公开的专利号贴在路演PPT之一页,并把权利要求中的“量子比特数目范围”写成“至少50且连续扩展到1000”,这会让投资者想象指数级增长场景。根据PitchBook 2025Q1报告,拥有至少两件高质量发明专利的量子初创公司平均Pre-A估值达4800万美元,远高于同行。最后的小贴士:不要忽视的“防御公开”
如果你只想阻止别人申请,而不想自己花钱维护,可以使用防御公开策略:把技术细节写成白皮书上传到arXiv,并同步在专利局官网“防御公开”栏目提交。这样48小时内生成公开号,任何人再申请同样内容将被驳回。量子算法日新月异,早公开早锁定战场,比纠结申请文本格式更重要。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