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气候变迁图表为何显示气温下降
宋代出现了小冰期前兆,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指出960-1127年平均气温比唐末低1℃左右。1.北宋到底经历了什么气候?
我问自己:北宋究竟是冷还是暖?翻检正史,《宋史·五行志》记载开封一带“霜雪早降,麦苗冻死”达十余次,时间集中在1020-1080年代,与现代竺可桢重建的温度序列吻合。由此可见,北宋中期气候确实在转冷,却并非极端严寒,更像“温凉相交”的过渡期。
(图片来源 *** ,侵删)
2.图表中的三次波动
- 960-1020年:暖期尾声——黄河流域仍可种梅树,都城开封无严寒记录。
- 1020-1080年:降温峰值——北方平均降雪日期提早约15天,太湖结冰事件首次被《续资治通鉴长编》写入。
- 1080-1127年:短暂回暖——但积温不足以恢复到初宋水平,南方稻田双季制北界南退约150公里。
3.是谁留下了那些珍贵数据?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看似只在记战争,其实把天气也偷偷记录进去:“冬,十月,大雨雪,平地八尺”(卷278)。沈括《梦溪笔谈》更用格物穷理精神,用植物物候做交叉验证:开封牡丹最晚花期比五代推迟十日,可见气温降低。西方汉学家G. William Skinner称赞这些札记为“东方式的 *** 观测”。4.一张现代人手绘的“北宋气温折线图”长什么样?
以下为示意代码,可直接粘到ECharts:
const option = {
xAxis: {type:'category',data:['960','980','1000','1020','1040','1060','1080','1100','1127']},
yAxis:{name:'距平(℃)',min:-1.5,max:0.5},
series:[{type:'line',data:[0.2,0.1,0,-0.4,-0.9,-1.2,-1,-0.6,-0.8]}],
};
可视化结论:1060年前后是最冷的二十年,这也解释了为何王安石新政中频繁出现“赈灾”条目。
5.气候变化如何改变了宋人生活?

(图片来源 *** ,侵删)
- 粮食版图洗牌:冬麦南移,苏湖熟天下足的格局加速成型。
- 都城采暖升级:《东京梦华录》记录皇室用“炭火墙”,汴梁城出现早期煤饼(石炭)交易行会。
- 艺术灵感:“雪景寒林”成为宫廷画热门主题,郭熙《早春图》看似春景,却以残雪暗喻寒气未消。
6.新手如何自己验证这些图表?
步骤一:到国家图书馆“中华经典古籍库”检索关键词“雪”“麦苗”。步骤二:把降雪日期换算成今历,用Excel算平均值。
步骤三:再与竺可桢曲线叠加,就能得出“误差在±0.2℃”的小冰期前段折线图。如此,你我都能成为“平民气候史家”。
独家见解:若将北宋气温曲线与同期辽国、西夏的战和运动对比,降温峰值恰与辽兴宗亲征河西重叠——“冷空气把草场向南推,也逼得骑兵向南走。” 这个维度,在传统王朝史里几乎无人提及。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