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远非遗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瑰宝)

八三百科 文脉寻踪 3

靖远非遗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瑰宝

是靖远剪纸、靖远皮影、靖远宝卷、靖远古法造纸与靖远社火五大技艺。

靖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远非遗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瑰宝)-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为什么关注靖远的非遗?

靖远县地处黄河与祖厉河交汇处,自西汉设县以来,就是农耕、游牧、丝路文化的十字路口。当地百姓把生活、信仰与情感编织进技艺里,形成别具一格的“边塞风味”。当其他地方把非遗锁进玻璃柜,靖远人却让它们继续“活”在庙会、集市与农家院落,这正是我反复推荐的理由。


靖远剪纸:一片红纸里的陇上风骨

更具代表性纹样是“抓髻娃娃”与“黄河水流波纹”。前者源自伏羲女娲信仰,后者隐喻黄河奔涌。
问:新手自己能不能剪?
答:完全可以。靖远农村至今保持“剪窗花送邻里”的习俗,大娘们用的是最简单的对折法——纸对折两次,剪一个半圆就是鱼,再加锯齿便是鳍。先学这三步,半小时就能入门。
引用《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靖远剪纸恰好印证了“天时”——春节、“地气”——大漠风、“材美”——红宣纸、“工巧”——对折留白四美兼备。


靖远皮影:影窗背后的千年戏台

“一口唱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皮影戏被称作靖远的“土电影”。
问:为什么皮影头茬越大越是精品?
答:因为牛皮厚一分,雕刻难度呈指数级上升。靖远老艺人李生华告诉我, *** 一张直径厘米的“包公脸”需三万刀,真正“慢工出细活”。去三滩镇戏台观摩时,更好坐右侧第三排,既能看清楚操纵杆的玄机,又能听清“碗碗腔”特有的高腔转低回。
权威数据:甘肃省非遗中心统计,靖远现存皮影剧目,其中国家级保护剧目占据甘肃皮影总量的四分之一。


靖远宝卷:说书人最后的口述“史记”

宝卷不是书,是靖远庙会上的“唱故事”。它融佛经、道情、民间叙事于一体,最经典的是《目连救母宝卷》,唱段能持续三小时。
问:为何宝卷念白多用方言而非官话?
答:方言自带押韵与节奏感,“娘老子”一出,观众立马知道孝子要出场。把韵脚拉长半拍,眼泪就更容易被唱出来。若你一句都听不懂,只需记住“高平调起,落腔收”,跟着鼓掌即可融入现场。
余华在《活着》里写“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宝卷艺人则说“唱一声是一口气”,异曲同工。


靖远古法造纸:祖厉河畔的草木重生

“取河畔芨芨草、构树皮,一池水沤,百次捣浆,千次荡帘。”靖远手工麻纸纤维长、拉力强,画水墨不洇不散。
问:现代造纸不更便宜?
答:便宜但不够“长寿”。故宫修复《千里江山图》时调用了靖远麻纸,因为其酸碱度接近于零,可存千年。亲手捞一次纸浆,你会明显感觉手臂像拉一条有韧性的“黄鱼”,这种“肌肤记忆”是任何流水线都复制不出来的。

靖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远非遗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瑰宝)-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靖远社火:黄河臂弯里最响亮的年味儿

高跷、抬阁、背棍“三板斧”一气呵成,鼓点震得人心跳与黄河浪同频。
问:怎么才能拍到社火最精彩的瞬间?
答:提前两天混进村委微信群,掌握“走鼓”路线最关键。拍高跷时把快门调到八分之一秒,鼓手扬槌瞬间按快门,背景会拉出动态残影;拍抬阁时蹲低,让娃娃居高临下,形成强烈透视。
美国民俗学者阿兰·邓迪斯说:“仪式是民族性格的X光片。”靖远社火把西北人的豪爽、乐观和一点点“不要命”的冲劲拍成了高清图。


给之一次探访者的小贴士

1. 时间安排: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非遗活动最密集。
2. 交通线路:兰州西站高铁到靖远北站,出站打车到“乌兰镇”旧集市,步行五百米就是剪纸工坊。
3. 伴手礼:老艺人赵秀兰剪纸,二十元一把小团扇;麻纸一百张只卖八十,能当速写本封面。
4. 互动体验:每周三、六下午三滩皮影剧团对外开放幕后,五十元可上台试操纵一根“霸王枪”木棍。


如果只能选一项留下记忆,我会在黄昏的黄河岸边点一盏皮影灯,看牛皮人影与落日一起被波浪拉长,那一刻,靖远的非遗就不再只是“项目”或“技艺”,而成为可以伸手触碰的、带着体温的历史。

靖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远非遗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瑰宝)-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