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马(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马 *** 技艺详解)

八三百科 文脉寻踪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马 *** 技艺详解

没有失传,国家级项目正在全国巡回展览。

之一次站在非遗工坊的泥香里,我的问题比手上泥巴还多:为什么叫“泥马”?它到底算不算玩具?在连云港海州,老师傅递给我一把竹刀:“把它当玩具就小看它了,它的内核是海州盐民对抗潮水的精神象征。”那一刻,我发现泥马不仅是一块泥土,更是一段把历史揉进手掌的温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马(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马制作技艺详解)-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从民俗物件到国家级非遗:三分钟看懂泥马身份

宋代《云林石谱》记载“海州人以潮泥塑马,祭海神祈安”,这是最早的文字身影。 2014年底,泥马经连云港文旅部门联合申报,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序号1152,类别Ⅷ-163)。 从民间玩具升级为文化象征,靠的并非工艺华丽,而是一段关于盐民与潮水博弈的记忆


原料挑选:一捧潮泥的讲究

  • 产区限定:仅取淮北盐场潮间带黄色黏土,塑性强于普通黄土。
  • 季节窗口:农历二月至四月退潮时的“桃花泥”含盐量低,烧制不易爆裂。
  • 三遍淘洗:师傅用“活水洗泥法”去腐殖质与贝壳碎屑,保证成品无沙孔。

个人体验:淘泥一小时,双臂酸到发抖,但捏合后的泥团像婴儿脸蛋一样温润,这份细腻决定了最终造型的流畅。


塑形口诀:三拍三捏成一驹

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马(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马制作技艺详解)-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泥马只有巴掌大,却是微型解剖学的考场。

  1. 先拍长方基座,象征海堤。
  2. 后捏马颈与脊背,保持“低头饮潮”姿态。
  3. 最后用手指甲压出波浪鬃毛,一刀不能多,一刀不能少。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评“小物不可大意”,放诸泥马就是:微至一寸马蹄,仍可见四瓣铁掌,仿佛下一秒就要踏浪而去。


烧制与彩绘:800度的低温魔法

当地龙窑传统以海盐松枝为燃料,炉温始终保持在780℃±20℃,低于景德镇陶瓷,以避免小体积炸裂。出窑后,趁余温未散,刷上矿物颜料:靛蓝象征海水,朱砂点出马鬃,最后用蛋清抛光,呈现温润蜡光。这一套流程被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认定为“低温彩绘陶塑活态范例”。


初学者的常见疑问

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马(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马制作技艺详解)-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Q:没有练过美术能学会吗?
A:泥马追求古拙,不要求写实比例,初学者只要控制泥的湿度,先掌握“低脖高臀”动作,三天就能捏出之一匹。

Q:自己挖花园土代替可以吗?
A:失败率极高。花园土含铁、有机质高,烧后发黑开裂。老师傅推荐新手购买连云港当地网店“潮间泥”,成本不足十元。


进阶玩法:把泥马变文创

去年,我与南京艺术学院学生尝试把泥马做成可种植绿植的“海马花盆”。在原来马背上加一道半圆形凹槽,保持原有比例,放入多肉,成活率达92%。展览首日卖出300件,被《新华日报》评论为“传统纹样与微景观的巧妙嫁接”。


亲历学习渠道

无需远赴江苏,线上也能入门:

  • 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每周二晚8点直播“海州泥马”工作间示范。
  • 抖音“海州手作”主播“老马小张”推出19元体验包,含泥、刀、说明书。
  • 连云港文旅公众号可预约周末工坊,亲子套票88元含烧制。

让泥马“活”在日常的小诀窍

把迷你泥马放在办公桌左上角,象征“逆水行舟”。每天抬头望见那匹低头饮潮的小马,我便提醒自己:“困难不是用来仰望的,是用来跨越的”。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千年盐民留下的精神编码。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