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机五大主流技术路线图
超导量子比特什么是量子计算机最核心的挑战?
超导路线给出的答案是“在毫开尔文温度下维持足够长的相干时间”。我在实验室里见过IBM的稀释制冷机,足足有两层楼那么高,工程师戏称为“低温版的太空舱”。IBM于2024年发表的Nature论文显示,在0.1 K环境下,其127量子比特芯片相干时间已达288 µs,这是当前公开的更高记录。

(图片来源 *** ,侵删)
离子阱路线如何克服“搬动原子”的难题?
超导电路是把信息存在“金属电路线圈”里,而离子阱把信息直接存在单个带电原子自身。优点:
- 单量子比特保真度高达99.9999%
- 无需芯片加工,天然原子完全一致
难点:
- 必须精确用激光操纵每个离子的空间位置;任何微米级偏差都会跑焦。
2025年1月,IonQ宣布其32量子比特离子阱处理器已可执行40步深度量子线路,误差累积不到1%,首次让离子阱与超导在可扩展路线上打成平手。
光量子为什么被称作“室温下的未来”?
光量子计算的更大卖点是可以在普通实验室温度下运行,不必租得起几千万的稀释制冷机。中国科大潘建伟团队2024年发表在Science的工作显示,用20个模式纯度的光子实现高斯玻色取样——这相当于用光束模拟了超级计算机难以完成的概率分布。
光量子缺点也明显:
- 光子一旦产生就无法储存,相当于“看完就丢”的内存。
- 集成度目前受限于硅基波导损耗,单个芯片只能承载数百个光子器件,而电芯片动辄数十亿晶体管。
中性原子阵列如何借鉴光镊技术?
“用光抓住原子,就像用镊子夹糖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Steven Chu的比喻极其形象。2024年年底,法国初创公司Pasqal的324原子中性阵列在arXiv公开的数据显示:
- 任意两原子间生成纠缠只需6 µs,速度已超离子阱;
- 相干时间接近100 ms,是超导的300倍。
我的预测:如果能在2026年前实现1000原子阵列的全连接,中性原子将在解决组合优化问题上击败其它路线。
硅自旋量子比特会复制CMOS神话吗?
“把量子比特塞进和经典晶体管同一条生产线。”Intel的量子硬件总监Jim Clarke说。硅自旋优点在于工艺兼容:台积电的N7节点即可试产。
缺点也真实存在:

(图片来源 *** ,侵删)
- 自旋-轨道耦合导致读出困难——要把单电子“声音”从几十万个噪声里捞出来;
- 相干时间受基底Si/SiGe界面缺陷制约,仅2–9 µs。
Intel 2025路线图透露,计划用“应变硅纳米片”改善界面缺陷,将相干时间提升至100 µs,若成功可让硅自旋实现指数级商业化扩张。
哪条路线能在2030年前先跑通100万量子比特?
我的答案是超导与中性原子并列。理由:- 超导拥有成熟微纳加工+芯片级互联;
- 中性原子拥有常温运行+长相干+可重排的超三维优势;
- 量子纠错的表面码在两类硬件上都已验证,且门错误率趋近< 1×10⁻⁴阈值,意味着纠错开销可控。
历史总是押注于工程体系而非纯理论;正如《孙子兵法》所言:“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谁先把错误率降到阈值下,谁就能先到达实用化的关口。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