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量子计算铌线材入门
是。谷歌2025年在“量子纠错实验”中已明确使用5nm厚度的铌薄膜。为什么大家都在谈铌?
看到“超导”“量子计算”“铌”这几个词连在一起的时候,很多朋友跟我一样更先浮现的问题大概是:“铌到底是个啥?为什么偏偏选它?”
答案其实挺直白:铌是目前最容易做出高质量约瑟夫森结、最容易批量代工的超导材料。
在-263 ℃左右的超低温环境,电流进入铌薄膜之后几乎零损耗,这种“零电阻”让量子比特(qubit)能保持相干性长达上百微秒——在量子世界里,这已经算相当长的“寿命”。

(图片来源 *** ,侵删)
铌薄膜的 *** 门槛有多高?
不少初学者以为超导芯片要在类似半导体Fab的无尘室里鼓捣。事实比想象更宽容。- 核心工艺=“磁控溅射” + “反应离子刻蚀”
- 只需6英寸硅片+100 nm铝缓冲层即可完成蒸镀
- 对真空度要求10^-7 torr——多数高校的PVD设备都能满足
谷歌IBM都用的同款“三明治”
| 层别 | 作用 | 厚度 | 材料 | |---|---|---|---| | 顶层 | 电极布线 | 80 nm | 铌 | | 中间 | 绝缘隧穿 | 1.5 nm | AlOx | | 底衬 | 控制势垒 | 60 nm | 铌 |这被业内称为 Nb/AlOₓ/Nb约瑟夫森结。
IBM曾把该结构的临界电流波动做到2%以内——相当于把一块铁锤敲成瑞士手表的精度。
《Nature Quantum Engineering》引用谷歌的说法:“没有铌薄膜,就没有现在这台127比特的量子系统”。
初学者动手路线:从0到1跑通铌线路
阶段1:纸上模拟
用免费的“KLayout”直接画一条20 μm×100 μm的曲折线,GDS文件就能拿去加工。阶段2:订购代工
国内能流片的单位:- 中科院量子信息实验室(合肥)
- 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与山西大学联合平台
-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微纳加工中心
阶段3:低温测试
借用高校的稀释制冷机,4 K→2 K→15 mK三步降温,配一台信号源+一台锁相放大器就能测出I-V曲线。 我去年蹭了导师的实验室,一下午测到约40 μA临界电流,和理论值仅差8%,“成就感”比打王者连胜十场还要强。3个常见误区,别被带偏
误区1:必须用高纯5N铌靶实际4N的工业级铌靶就够了,杂质造成的相位相干时间损失只多几个纳秒。
误区2:芯片越冷越好
低于7 mK后,再降温噪声反增——这和泡方便面放太多调料一个道理,过犹不及。
误区3:只有谷歌/IBM能做
国内初创团队“本源量子”已开放8比特、12比特、24比特三套开源设计,GitHub可下载完整版图。把文件甩给中科院加工厂,两个月就能拿到芯片,门槛被“砍到膝盖”。

(图片来源 *** ,侵删)
未来三年的趋势预测(只聊铌)
- 20 nm线宽量产线:清华大学已在怀柔科学城开建,预计2026年下半年对外开放。
- “铜互联+铌电极”杂化工艺:降低欧姆接触电阻,谷歌内部论文已看到4.1 μΩ·cm的数据。
- AI布局算法:用强化学习自动调整约瑟夫森结几何参数,减少90%人工试错。
个人判断:两年后,中国高校将出现之一门以Nb-AlOx-Nb为主题的本科实验课,而不再是“看看芯片就完事”。
引用《西游记》里的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量子芯片的江湖,铌就是最容易拿到的那把入门宝剑。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