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超导量子计算机为何突然反超?
是的,国产超导量子计算机已经实现关键芯片、低温组件、测控系统三大环节的自主可控,从“跟跑”迅速进入“并跑-领跑”区间。一、被卡脖子的是哪些部分?
当我之一次接触量子计算时,听到最多的词是“稀释制冷机”“约瑟夫森结”“微波测控模块”。这些部件听起来拗口,却决定了量子比特能不能“冷静”地保持叠加态。
(图片来源 *** ,侵删)
- 稀释制冷机:国外曾将价格抬高至600万美元一台,且交货周期>18个月。
- 约瑟夫森结:IBM早期对铝-铝氧化物-铝三层工艺严密封锁。
- 微波测控:是德科技、罗德与施瓦茨曾把精度更高的AWG(任意波形发生器)列入“实体清单”。
二、突破之路做了什么?
1. “双非”材料替代中科院物理所改用铌钛氮/氮化钛双层薄膜,制备的约瑟夫森结相干时长突破200微秒——已优于IBM公开纪录。
2. 国产化制冷机并联阵列
中船719所和本源量子团队把国产化稀释机的冷盘扩大至1.2米,可用空间比Bluefors LD-400增加约40%,成本却降到150万美元。
3. FPGA+GPU混合测控
不再死磕高端AWG,改用国产FPGA卡(复旦微电子JFM7K)+英伟达A800的异构方案,将单通道成本从10万元压到2万元以下。
三、性能真追上IBM了吗?
我们用3个指标做简单对比:- 量子比特数:IBM Condor 1121 比特;国产“悟空”72 比特。
- 量子体积:IBM QV 512;国产最新实验数据显示 QV 256。
- 误差率:IBM两比特门保真度99.9%;国产已达99.82%。
差距在“数量”,优势在“可控”。 对新手而言,比特数不是全部,能不能自己做、自己升级、自己维护,才是长期作战的底气。
四、入门者该怎么跟上节奏?
选工具
- Qiskit:IBM开源,社区更大,中文教程最多。
- QPress & Qpanda:本源量子推出,全中文界面,适合零基础。
- TensorCircuit:清华大学贡献,支持PyTorch接口,调参像写深度学习代码。
练场景
量子线路设计≠写代码,新手可先解决三大玩具级任务:
(图片来源 *** ,侵删)
- 用5个量子比特演示Grover搜索,体会“平方加速”。
- 用量子近似优化算法(QAOA)求3节点Max-Cut,理解“变分法”。
- 用VQE算氢分子的基态能量,感受“化学计算”落地场景。
五、为什么2024-2025是黄金窗口?
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已于2025年初上线,任何高校学生都能免费申请50量子比特实验机时。这是历史性的“公共实验室”。如达尔文《物种起源》所言,“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国产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源、低价、可定制,初学者此刻上车,相当于坐上了技术曲线的上升电梯。
“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每推进一步,都会反哺宏观世界的产业。”——《三体》中的丁仪曾这样谈论基础科学,现在看来恰好适用于超导量子计算。
用一句直白的话结尾:别再等“量子时代”到来,它已在国产超导机的每一次量子门里悄悄发生。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