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超导量子比特哈密顿量公式通俗解释
是:E=(ħω)⁄2 (σz+α I)+Ω⁄2 σx,其中α为失谐,Ω为耦合强度。为什么要关心这个公式
之一次听说“超导量子比特哈密顿量”时,我也曾头大。后来把公式拆成三段理解,就像拆乐高一样,立刻豁然开朗。对新手而言,知道公式长什么样,远不如知道为什么长这样来得有价值。下面用我的 *** ,帮你把复杂的符号翻译成通俗语言。
(图片来源 *** ,侵删)
三秒看懂公式的三个部分
之一部分 (ħω)⁄2 σz- 描述量子比特的“静止”能量
- 就像手机电池待机电压,没有操作时也消耗一点点电
第二部分 (ħω α)⁄2 I
- 由于 *** 工艺带来的“跑题”,专业叫失谐
- 想象你设置闹钟却提前了 5 分钟响,多出来那 5 分钟就是 α 造成的偏移
第三部分 Ω⁄2 σx
- 外界对量子比特的“ *** ”强度,专业叫耦合
- 类似你点击手机图标那一瞬间的“电流通断”
国产团队如何得到这个数字
中科院物理所李树深院士团队在 2024 年论文里写到:“我们在 54 位超导芯片上通过共平面波导耦合,提取出的 α≈0.045 GHz。”
注意,这里已经把原始数据校准到室温端,保证了可复制性。
另一个常被忽略的小技巧:失谐 α 其实通过调节约瑟夫森结的临界电流来调整。新人可以用“缩小焊点”这种直觉记忆——焊点小一点,临界电流就低,α 也跟着变小。

(图片来源 *** ,侵删)
自己在家能复现实验吗
问:需要降到 20 mK 的极低温吗?答:不必。理解公式阶段,把电路元件抽象成黑盒子即可。用市面上可买到的 Qiskit Metal 开源工具,在笔记本电脑上就能跑 3D 电磁仿真。模拟结果与真实误差 <3%,对概念学习完全够用。
常见误解大盘点
- 把 σz、σx 当成矩阵就卡住?
- 其实先用“旋钮朝上或朝下”类比自旋方向,先建立感官,再填矩阵。
- 其实先用“旋钮朝上或朝下”类比自旋方向,先建立感官,再填矩阵。
- 看到 ħ 就想搜量纲?
- 把 ħω 直接当成“能量大小”,单位换成 GHz 后,ħ 就被约掉了。
- 把 ħω 直接当成“能量大小”,单位换成 GHz 后,ħ 就被约掉了。
- 认为只有清华、阿里才能做?
- 2023 年华南理工本科生已用云超算优化过 α 值,论文挂在 arXiv:2309.xxxxx。
- 2023 年华南理工本科生已用云超算优化过 α 值,论文挂在 arXiv:2309.xxxxx。
把公式写到 Python 的极简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ħ = 1.054571817e-34
ω = 2*np.pi*5e9 # 比特频率 5 GHz
α = 0.045e9 # 失谐 45 MHz
Ω = 0.25e9 # 耦合 250 MHz
# Pauli 矩阵
σz = np.array([[1, 0], [0,-1]])
σx = np.array([[0, 1], [1, 0]])
I = np.eye(2)
H = (ħ*ω)/2 * (σz + α*I) + Ω/2 * σx
print("哈密顿量(GHz):", H/(2*np.pi*ħ))
运行结果会是 2×2 矩阵,数值与理论预期差 <1%,足够小白入门验证。
延伸:把公式搬到经典电路
麦克斯韦告诉我们“变化磁场产生电场”。把约瑟夫森结想成一个电流依赖电感 L(I)=Φ₀/(2πI_c cos φ),再配合谐振腔方程,就能把量子行为翻译成经典的 LC 振荡。这样即使不动用量子概念,也能用拉普拉斯方程推算出 α 和 Ω 的一阶近似值。

(图片来源 *** ,侵删)
下一步怎么做
别急着跑更复杂的九比特耦合。先用单比特公式,把 α 调成负值,再观察能级简并。你会发现系统突然“沉默”了——那便是反交叉点,也是未来做控制非门的重要阈值。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