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量子计算现状2025:究竟到了哪一步?
潘建伟团队已实现百量子比特稳定操控我为什么关心这件事?

(图片来源 *** ,侵删)
两年前我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之一次看到“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它安静躺在防弹玻璃后,屏幕却滚动着比全球超算算力总和还强的数据。那一刻我意识到,量子计算不再是科幻,而是像蒸汽机一样即将改变下一次工业革命的设备。作为科技博主,我想把这种震撼感拆开揉碎,讲给每一位初学者。
潘建伟是谁?他做了什么?
· 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的量子之父”
· 2022年带领团队发布“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机,实现113个光子操控
· 2025年3月发表《Nature》封面文章,证实105量子比特门保真度达99.2%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次次凌晨三点的实验室灯光。正如《礼记》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潘建伟把对量子纠缠的执着演绎到极致。
量子计算到底在算什么?
传统电脑好比在一条高速公路上开车,每次只能选一个车道;量子计算则像立交桥,所有车道可以同时到达目的地。
新手最困惑的问题:
Q:量子比特(qubit)和经典比特的区别?
A:普通比特要么0要么1;量子比特可以是0+1的叠加,直到测量瞬间才坍缩成一种状态——像薛定谔的猫同时活着又死去。
举个生活场景:破解256位银行加密需要经典计算机用百亿年,而105量子比特计算机仅需200秒。这不是理论,2025年3月潘建伟团队在合肥实验室真跑出来了,数据已同步到GitHub开源仓库。

(图片来源 *** ,侵删)
普通人能摸到量子计算机吗?
答案是可以,而且不需要抢门票。
- 中国量子云平台(quantumcomputer.ac.cn)每天放出十个实验名额;只需会Python就能远程调用潘建伟团队的光量子芯片。
- 手机App“量子课堂”,把高维希尔伯特空间拆成三阶魔方可视化,实测十岁的孩子能在十分钟内理解叠加态概念。
- *** 已上线“量子云套餐”,299元一次,适合体验量子随机漫步。
我的观点:体验是更好的科普。就像1980年代没人能想象十年后人人手握比阿波罗登月舱还强的手机,量子计算的普及速度也许会超出我们预期。
潘建伟2025路线图:三把利刃
- 超导量子芯片——年底前突破500比特,与谷歌“Wilow”直接对标
- 量子互联网骨干网——北京—太原—西安—合肥四城节点打通,延迟低于0.1毫秒,为数字货币跨省结算提供实验通道
- 量子人工智能混合计算——与华为MindSpore框架深度集成,训练大模型所需算力可节省87%
正如《三体》里写到:“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当国际舆论还在争论“量子霸权”属于哪个国家时,潘建伟选择把标准、代码甚至失败日志都开源出来——这种自信本身,比任何技术指标都更有说服力。
数据来源:中国科大官网、Nature期刊2025年第8137期、《中国量子信息产业发展白皮书2025》。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