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机全部用超导体吗?答案:不一定
否,量子计算机并非全部使用超导体,拓扑量子位、离子阱、硅量子点等路径同样可行且各有优势。一、为什么超导量子芯片常被误解为“唯一”路线?
谷歌“悬铃木”、IBM“鹰”处理器频繁出现在新闻,导致超导线路被广泛误认为唯一方案。真实情况是:
(图片来源 *** ,侵删)
- 媒体报道聚焦:大型云平台优先展示超导设备,其他路线曝光度低。
- 早期商业时间表:IBM 曾宣称超导五年商用,让公众忽略替代技术。
二、超导方案的优势与软肋
优势- 门时间短至纳秒级,算得快。
- 硅工艺兼容,便于扩展。
- 需接近绝对零度,稀释制冷机成本一辆特斯拉。
- 退相干时间仅百微秒级,操作窗口短。
自问自答:
Q:退相干时间太短会怎样?
A:好比刚写下一行代码却立刻被系统格式化,错误积累无法挽回。
引用《九章算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超导既快又脆弱,成为它必须攻克的“矛与盾”。
三、离子阱:用激光隔空操作原子
霍尼韦尔Quantinuum与IonQ的离子阱机把钙、镱离子困在真空中。特点
- 单量子位保真度99.9%,业界更高。
- 无需mK级低温,成本低于超导。
我亲耳听过IonQ科学家在播客里说:“我们不怕热,怕的是离子逃逸。” 这意味着他们不需要庞大的制冷厂,却要练就飞檐走壁的激光功夫。

(图片来源 *** ,侵删)
四、拓扑量子位:把信息“锁”进编织纹路
微软Azure选择马约拉纳费米子为拓扑位载体,用辫子一样的交换操作实现容错。亮点
- 拓扑保护,降低对外部噪声的敏感度。
- 理论上更易纠错,节省大量校验电路。
缺点是:截至2025年5月,微软尚未在同行评议期刊上给出严格证明,仍在“相信,但仍需证据”阶段。
五、硅量子点:像搭乐高一样的CMOS方案
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与英特尔合作的硅自旋量子点,用已量产的CMOS工艺直接沉积在硅片上。个人观察:工程师把晶体管缩小到几十个原子即可成为量子位,学习成本极低,一条普通芯片生产线即可改装。
短板:现阶段双量子位门保真度仅95%,比超导和离子阱落后数个百分点。
六、未来五年竞争格局猜想
- 短任务(量子化学模拟):离子阱领跑,因其高精度。
- 长线路(Grover搜索):超导与硅量子点因大规模更容易胜出。
- 金融风控:微软若证伪拓扑位,可望跳跃式降成本,改写行业。
引用《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今日看似领先的,明日可能只是一抹烟云;而看似沉寂的,未来或将爆发。数据说话:据波士顿咨询2024报告,至2028年,非超导路线市场占比有望从15%提升到34%。

(图片来源 *** ,侵删)
七、小白入门:如何用“一句话”判断报道可信度
- 若文章出现“独家实现商用”却未引用同行评议期刊,警惕营销稿。
- 真正严谨的研究会在arXiv预印本+Nature/Science双重背书。
- 关注作者背景:物理学家兼硬件工程师双重身份的文章更靠谱。
我的独家见解:把量子计算机比作“一群不同性格的魔法师”,超导是速度最快的风系法师,离子阱是稳健的大地法师,拓扑则是尚未完全觉醒的时间法师。未来,他们必须组成团队才能打败“经典暴力计算之龙”。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