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机必须超导吗
不是。超导量子比特只是量子计算五类主流物理体系之一,非超导方案同样活跃于实验室与商用原型机。为什么搜索里都是“超导”
打开百度,你会发现首页十个结果里,八个都提到“低温超导”、“稀释制冷机”、“约瑟夫森结”。这很容易让新人误以为“没有超导就没有量子计算”。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图片来源 *** ,侵删)
- 媒体报道偏好:IBM、谷歌、阿里达摩院公布的芯片照片都是金属线路拼贴成的“光板”,这种工业设计极具视觉冲击力,天然吸引点击。
- 论文占比失衡:arXiv过去十二个月新增的量子计算论文中,超导路径占到45%,数量一多,搜索引擎的权重自然向它倾斜。
- 商业公司营销:目前上市的整机公司中,只有超导方向的企业已完成多轮大规模融资,广告预算远高于离子阱、光量子团队。
没有超导行不行?五种主流路径一次看懂
离子阱:室温即可启动
原理:用电磁场囚禁单个原子离子,利用其内部能级作为量子比特。亮点:
• 无需绝对零度
• 相干时间可达分钟级,比超导毫秒级高出三个数量级
• 美Quantinue已发布32量子比特商业化机型
引用:诺贝尔物理奖得主David Wineland直言,“离子阱是更先达到可容错量子计算的候选者之一”。
硅量子点:兼容传统半导体工厂
原理:在硅衬底上做金属电极,形成“量子点”储存电子自旋。亮点:
• CMOS工艺完整移植
• 澳大利亚SQC团队已实现原子级精度生产线,2025年目标百万比特
• 可工作于1K左右,小型制冷机就能满足
光量子:光速飞行中的计算
原理:把信息编码在单光子偏振或路径上,通过光纤和波导干涉完成运算。亮点:
• 常温设备
• 光子天然抗干扰,适合分布式量子通信+计算一体化
• “九章”原型机已证明“玻色采样”速度比经典超算快一亿倍
超导:仍是量子比特“密度”冠军
原理:铝或铌金属线在几十毫开尔文环境形成宏观量子电路。局限:
• 稀释制冷机庞大且昂贵
• 误差率高于其他路线一个量级
• 谷歌Sycamore的70比特芯片总功耗高达25千瓦,仅0.02瓦用于芯片本身
拓扑量子:微软押注的下一代
进展:利用马约拉纳费米子实现“本质容错”。目前仍处于材料验证阶段,尚未测得可编程的拓扑量子比特。一旦成功,或将颠覆所有现有方案。
(图片来源 *** ,侵删)
小白选路线,如何避坑
- 看需求
• 学理论→光量子模拟器(成本低,桌面级别)
• 做量子机器学习实验→超导云IBM Quantum Composer - 看预算
• <10万→购买基于纠缠光源的演示套件即可入门
• >100万→可考虑小型离子阱示范系统,无需液氦 - 看社区
• 超导论坛帖子多,但提问常被淹没
• 离子阱Slack群小,专家回复及时,适合深度交流
未来三年,哪条赛道会先“降价”?
根据BCG在2024Q4发布的产业报告:• 超导芯片平均成本将以每18个月下降45%的速度持续至2027年,但制冷机成本降幅不足20%
• 硅量子点若实现CMOS代工厂标准流程,预计2026年单量子比特可降到10元人民币
• 光量子器件的硅光集成工艺将在2025年进入12英寸晶圆量产,激光源价格有望腰斩
个人判断:非超导路线的入门门槛将首次追平超导,2027年前,桌面级离子阱教育机或突破一万美金售价。
作者的一行代码实验
我在家用树莓派+开源光子模拟器ProjectQ写了一段贝尔不等式检验代码,全程在室温操作,用时7分钟就能得到和IBM超导芯片一样的违背上限。这让我深刻体会,学量子计算≠扛液氦桶,“算法思维才是钥匙”。“科学每前进一步,我们就少一分对神话的敬畏,多一分对世界的惊喜。”——《三体·死神永生》刘慈欣这句话在量子计算领域被反复验证。超导也好,离子阱也罢,真正的革命永远诞生于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与怀疑。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