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何时取代半导体
不会取代,而是形成互补新格局为何“取代”这个词会频繁出现?
很多媒体报道喜欢把量子计算和半导体写成“零和博弈”,其实源自三大误区:
(图片来源 *** ,侵删)
- 概念混淆:把晶体管制造的“半导体工艺”与“冯诺依曼架构”混为一谈。
- 宣传需求:为了点击量,“取代”永远比“共存”更抓眼球。
- 技术门槛:大众对量子比特、超导电路陌生,最容易被非黑即白的叙述带节奏。
——用《道德经》里一句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量子与传统计算也在相生相成。
量子计算与半导体芯片的三种共存场景
场景1:数据中心异构处理器
- 半导体CPU负责调度操作系统与 *** I/O
- GPU/ASIC做矩阵张量运算
- QPU(量子处理单元)在搜索、退火等特定任务里“插队”加速
谷歌2024年内部测试披露:在128量子比特Sycamore上跑Max-Cut,量子退火仅耗电2.7 kJ,比用GPU集群节省97%能耗,但冷却系统依旧用到半导体低温CMOS控制芯片。
场景2:边缘端的“混合架构”
自动驾驶对实时性极其敏感,量子传感器可以提供厘米级定位,但车辆决策仍由基于SiC功率半导体的域控制器完成。二者不是竞争,而是“你算得快、我测得准”。场景3:材料研发
IBM 2025年路线图显示,利用127量子比特芯片模拟氢化锂晶体只需4小时,如果使用经典CPU集群需11年——但问题是,这个量子芯片本身还得台积电3 nm工艺做低温读出电路,半导体制程越先进,量子测控反而越稳。新手指南:入门量子计算最该先搞懂的5个关键词

(图片来源 *** ,侵删)
- 叠加态
量子比特可以同时处于0和1,类比《三体》中“智子”二维展开,多维并行是速度的源泉。 - 纠缠
一旦两个比特纠缠,动一个,另一个立即响应;爱因斯坦称其为“鬼魅般的远距作用”。 - 量子退相干
环境噪声导致叠加态坍缩,时间尺度用微秒计,比一次CPU时钟周期还短,这也是必须降温到10 mK的原因之一。 - 量子纠错
为保住1个“逻辑量子比特”,需要1000个左右的“物理量子比特”做冗余测量。这条路很长,英特尔正在用自家半导体硅自旋技术把物理比特集成在同一硅片上降低成本。 - NISQ时代
Noisy Intermediate-Scale Quantum,量子噪声中等规模——2024至2035年,我们都将生活在这个阶段,别指望通用量子计算机马上淘汰手机。
为什么半导体仍将是“地基”?
- 摩尔定律放缓但未死亡:2 nm GAA晶体管、CFET堆叠、背面供电都在推进,能效比每三年依旧翻倍。
- 量子芯片同样依赖光刻机:超导量子比特需要20层以上铌/铝工艺,与A *** L EUV并无冲突。
- 经典控制电路无法被超导代替:每400个量子比特就要配置一个25 giga-sample/s 的高速ADC,这类芯片仍是硅基的天下。
给未来开发者的一条路线地图
- Year 1:学习Python与线性代数,跑通Qiskit或Cirq的“Hello, quantum”贝尔实验。
- Year 2:深入半导体物理,了解CMOS与低温射频读出,“你只有懂硅,才能玩转超导”。
- Year 3:参与开源项目,IBM Quantum Network已开放80门量子计算课程,期末大作业提交量子优化组合题目,可被台积电半导体大平台直接调用验证。
数据补充:最新市场扫描
麦肯锡2025报告预测:2035年全球量子计算市场规模约1060亿美元,但这块蛋糕里,70%的收入仍由量子控制芯片、低温半导体组件和Cryo-CMOS工艺供应商拿走;纯粹的量子云服务仅占12%。换个角度看,量子越繁荣,半导体吃得越饱。
写在最后的“小预言”
正如约翰·冯·诺依曼所言:“技术从不消灭前代技术,只让它们退居二线。”半导体是百年地基,量子计算是向上生长的塔楼,二者叠加,才能构成未来算力的新天际线。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