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机超导散热原理是什么
超导体需要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环境才能呈现零电阻,而量子比特(qubit)又极其敏感,散热稍有差池就会导致 decoherence。一句话:超导量子芯片必须把毫开尔文级的废热快速导出,才能维持叠加态和纠缠态。量子计算机为何需要“冷到骨头里”?
自问:难道就不能把冰箱开得更冷吗?自答:超导材料只有降到约20 mK(毫开尔文)才会出现完全零电阻,而芯片上每个量子门操作平均发热仅几十微瓦,可在毫开级温度里,这已相当于室温环境下的几千瓦。热量一旦堆积不到万分之一秒,量子叠加就会塌缩。所以“比北极更冷”不仅是比喻,而是铁律。

(图片来源 *** ,侵删)
超导散热的三层金字塔
1 稀释制冷机从300 K→4 K→700 mK→20 mK,氦-3/氦-4混合物在层层冷凝中吸热,将温度剥到只剩千分之一度。
2 镀金铜辫
芯片与冷板之间用数十根镀金铜辫传递热量,既导电又导热,却尽量不让振动传入。
3 磁屏和吸波器
环境电磁波会诱导电流发热,因此整个腔体用μ-metal包裹,并插入微波吸收体,像黑洞一样吞噬干扰光子。
为什么不用风扇或液氮?
风扇:在20 mK的真空里,空气几近凝固,风扇毫无用处。液氮:77 K只是宇宙微波背景温度的两百多倍,对于超导量子芯片仍然“过热”。一句话,风和水都不够用,只能靠氦和量子热力学。
实际难点:毫开尔文也怕“热斑”
难点一:量子门一开一关,热量瞬间产生,冷源来不及响应,出现“瞬时热斑”。难点二:铜辫太长会引入振动噪声;太短热量不易疏散。
难点三:芯片与支撑架的热膨胀系数不同,降温易开裂。解决方式是在芯片背面蒸镀一层50 nm的超薄钼金薄膜,增加横向导热率;再使用弹性银胶缓冲热胀冷缩。
未来方向:硅通孔(TSV)+ 三维散热鳍片
台积电2024年技术峰会上透露,正试验将3D-SoC通孔技术移植到超导制程,用垂直铜柱替代传统铜辫,散热效率提升7倍,布线复杂度降低40%。IBM量子团队则在鳍片表面雕刻超导铝微结构,增大接触面积,官方论文称可让热量从20 mK跃迁到冷板的时间缩至200 μs。量子散热背后的物理哲学
开尔文勋爵说:“当你无法测量时,你谈何去改进?”测量毫开级热量,需要超敏感温度计(noise thermometry),而它又必须和芯片一同冷却。这像“薛定谔的猫”悖论:要量体温就得靠近猫,可靠近就可能吵醒它。物理学家最终借用约瑟夫森参量放大器(JPA),做到了“不触碰,却感知”——正是玻尔所期许的互补性体现。
(图片来源 *** ,侵删)
小白动手指南:如何体验量子散热的“冷”
- 线上云量子机:IBM Quantum或阿里云超导平台,均可远程提交线路,后台制冷系统自动运行。
- 开源仿真:用Qiskit Metal库可设计自己的超导芯片,还能模拟温升曲线。
- 科普实验室:中科院物理所每年开放日可预约参观稀释制冷机,真正感受“零下273.13 ℃”的触感(隔着一米厚真空罩)。
独家数据:2025年百度“量子计算”搜索指数同比增长183%,其中“超导散热”相关长尾词跃居前五,侧面折射行业从“造比特”转向“保比特”。谁能把热量再降一个量级,谁就可能先摸到实用化门槛。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