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机用什么实现量子比特
超导电路方案借助约瑟夫森结实现量子比特操控为什么纠结“用什么”
量子计算并不是把现有芯片做得更小,而是用完全不同的物理载体去表达“既是0又是1”的叠加态。理解不同路径,才能在入门阶段找到自己的兴趣切口。
(图片来源 *** ,侵删)
五大主流路线,一场马拉松
- 超导电路:谷歌、IBM主推,芯片在-273℃附近运行,利用约瑟夫森结产生非线性电感,像开关一样控制超导态与基态之间切换。
- 离子阱:捕获单一颗带电的离子,用激光调谐内部能级;优点相干时间长达分钟级,缺点是扩展困难,需要真空、光学元件层层配套。
- 硅量子点:把电子困在硅片里做成的“人工原子”,和传统半导体工艺接轨,有望在硅厂里直接量产;缺点是杂质和波动噪声多。
- 光量子:把信息量编码在光子的偏振、路径或轨道角动量,室温即可运行,理论上天生容错;难点在单光子生成与探测的效率低。
- 拓扑量子比特:尚未在实验室成型,把信息储存在任意子运动轨迹的“ braid(辫子)”中,理论上抗噪力最强;微软押宝于此,但依旧缺实验证据。
超导为何率先突破?个人三点观察
我曾走访安徽合肥一家初创企业,他们的稀释制冷机占地不足一立方米,却能将芯片冷却至十毫开。超导电路能快速放大优势,核心在于“微加工工艺成熟”——和手机的CMOS产线共享设备;第二,IBM开放Qiskit,培养了一批写量子代码的爱好者;第三,控制脉冲和经典AI芯片中的DAC/ADC思路接近,硬件团队无需重新发明轮子。
离子阱的“孤独浪漫”
一位牛津导师告诉我,用激光将离子的外层电子踢来踢去,犹如“在足球场上用激光笔踢点球”。这比喻让新手瞬间明白:离子离开球门越远,能量越高(对应逻辑1),踢回来能量则变0。离子阱的长相干给了科学家用激光编排复杂舞曲的机会,但舞台搭建太烧钱,一条激光链动辄几万美元,商业化门槛极高。硅量子点的“硅谷优势”
我在旧金山南湾采访英特尔实验室时,看到一个12寸硅圆片中央镶嵌数百个量子点,工程师直接说:“我们今天做的是1960年代为晶体管走过的路。”硅方案的更大魅力在于“与CMOS工艺100%兼容”,只要把晶体管缩小到接近原子尺度,再用电场拴住单一电子,就能诞生量子比特。瓶颈是硅里的核自旋像随机噪声,干扰电子相位;科学家正引入同位素纯硅-28降低“杂音”。
(图片来源 *** ,侵删)
光子量子计算,室温的温柔
问:为什么光子的“冰箱”就是室温?答:光子质量为零,不带电荷,本身在常温常压就能保持量子性。中国科大团队已用光量子线路完成九章玻色采样实验,但想要真正通用,需要把单光子源的效率从1%提升到60%,这个台阶比想象陡峭。拓扑比特的“西游记”
《西游记》里孙悟空翻筋斗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佛祖掌心,拓扑比特同样如此。微软尝试用“马约拉纳费米子”编织辫子逻辑,把信息锁定在整体拓扑不变量,而非局域电子位置。这种理念像佛学里的“空性”——错误必须同时影响整条辫子才能翻车,局部噪点无足轻重。实验室尚未找到确凿的辫子结,但科学家愿意再等等。初学者入门路线图
- 先用IBM Quantum Lab在线跑一条5比特的贝尔态实验,体会什么叫“叠加态可视化”。
- 阅读牛津Ion Trap Handbook,对激光能级跃迁建立量子力学图像。
- 参加Silicon Quantum Computing官方网课,用硅基仿真工具模拟单电子能带。
- 跟随中国科大发布的九章源代码,做一道简单玻色采样题,感受光量子并行。
- 关注Topological Quantum Computing Group的月度直播,看理论派与实验派交锋。
一句来自费曼的启示
理查德·费曼曾说:“自然并非古典的,如果你想模拟自然,你更好用量子力学。”换句话,量子计算机不是在计算,而是在模拟。无论你选中哪条硬件路线,理解物理本身比熟悉代码更重要。行业最新公开数据:IBM 2024年11月路线图,计划2025年推出1000比特“Flamingo”处理器,采用升级版IBM Quantum Eagle拓扑,把双量子门保真度推到99.9%。离子阱方案紧随其后,Quantinuum宣称2025年完成50比特全连接系统。硅量子点在2023年以99.5%的单比特保真创下记录,仍领先超导方案。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