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爨文化非遗有哪些值得一看
现存16项省级、52项县级名录,爨体字与沙画成更大亮点为什么“爨”字能成为陆良非遗的图腾
“爨”读cuàn,最早见于《蛮书》,是东汉至唐初滇东大姓的姓氏。我初到陆良,发现街头小巷的招牌多写爨体,笔画像刀劈斧削,厚重里带飘逸。当地朋友说: “看懂了爨体,就看懂了陆良人的脾气——倔强里带浪漫。”这种字体被列入中国书法濒危品种后,陆良县文化馆每年办20场“百姓爨体班”,让退休老教师和初中生一起研墨,把冷门的汉隶变回日常。引用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的话:“书法是活着的仪式,爨体正在回到人间烟火。”

(图片来源 *** ,侵删)
指尖上的沙画:三分钟就能看懂原理吗
陆良彩色沙画用彩色石英沙层层铺洒,最后喷胶定型。很多新手误会成新疆沙画,其实二者工艺截然不同:• 选沙:马街镇的石英杂质低,筛出颗粒直径;
• 染色:低温矿物颜料浸泡,确保十年不褪;
• 铺层:用卡片或牙签“推”“拨”形成线条;
• 固化:环保树脂封闭,避免掉沙。
在非遗传承人李师傅的工作室里,我提了个小白式问题:
“手残能学吗?”
“先画一颗桃树,枝干用黑色沙画轮廓,桃花点三点红即可,三分钟入门。”
他当场示范,确实三分钟呈现简版陆良桃花谷,现场围观的小学生齐声鼓掌,那一刻我明白:非遗并不高冷,只是缺了示范者。
铜乐声里的农耕密码
听到“陆良铜乐”,很多人会以为是云南的“洞经音乐”。错!它由铜锣、小钵、铜鼓组成,节奏源于古代栽秧号子。我跟着罗贡村的队伍下田,看见老农插秧时用锣点示意“秧距30厘米”,鼓声一起,大家同时退步。
农科专家测算,这套声控 *** 让秧苗行距误差只有3毫米,比现代机械插秧更均匀。清代《滇南月令》记载:“击铜为乐,田畴以和。”传统乐律与现代农业数据,在此刻握手。
新手之一次去陆良,怎样“打卡”非遗最划算
- 时间:每年正月初五到初九,县城举办“非遗圩日”,所有摊位免费开放体验。
- 动线:上午县文化馆爨体字(免费教写春联)→步行200米沙画市集(20元DIY一张明信片)→下午马街镇铜乐体验(交10元押金借铜锣)。
- 隐藏彩蛋:县图书馆三楼存着“爨龙颜碑”宋代拓片,管理员允许拍照不放闪,记得自备白手套。
一句话展望
非遗并非标本,而是每天都在更新的生活仪式,只要你亲手写过一张爨体春条,或在田里敲了一声铜锣,你就成了它下一页历史的注脚。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