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怎么上
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是融合传统技艺、民俗美育与跨学科项目学习的综合课程。实施路径可概括为:明确课程目标—筛选非遗主题—设计项目化活动—联动社区传承人—嵌入数字化资源—成果输出与多元评价。为什么要给小学生开这门课?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已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低于课时总量20%,但一线老师常常纠结:非遗太老气,孩子没兴趣?我的观察:当把皮影戏与光影实验室结合,三年级学生在幕后配音《西游记》片段,课堂笑声不断。他们学到的不仅是剪牛皮的技艺,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科学原理。

选什么样的非遗元素最适合
- 安全易入门:糖画比雕刻漆器更易操作
- 地域可溯源:广州的孩子剪佛山铜凿剪纸,爷爷辈可能亲眼见过
- 跨学科潜力大:风筝 *** 覆盖数学对称、空气动力学和古诗词“儿童散学归来早”
四个步骤落地课程
步骤1:用“一页说明书”圈定主题
教师先把某项目写成A4故事卡,左侧为非遗源流、右侧为小学生可达成的小目标。示例:
“苗绣”说明书目标栏写着——用十字针法绣出校徽里的松树,30分钟内完成,误差不超过3毫米。
学生一目了然,老师也有筛选红线的“硬杠杠”。
步骤2:设计“三分钟文化沉浸”
课程黄金开头靠沉浸式场景。我曾用一盏昏黄马灯+三句侗族大歌的吟唱,把学生瞬间拉进鼓楼夜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前言写道:“任何‘物化’都无法替代身体体验”,因此声音、气味、质感比PPT更鲜活。
步骤3:项目化学习模板
学科 | 任务设计示例 |
---|---|
语文 | 采访皮影师傅,写一篇“老艺人口述史”,学习《卖炭翁》的叙事 *** |
数学 | 用七巧板原理设计剪纸图案,计算对称轴数量 |
科学 | 记录蓝靛泥染缸的pH值变化,比化学课小实验更有趣 |
步骤4:“双导师”机制
校内老师负责知识结构化,校外传承人负责技艺示范。东莞莞草编织传承人黄婆婆告诉我:“孩子们问的问题最刁钻:‘为什么现在的草不香了?’倒逼我去重新选种。”这种互动正是课程生机所在。

常见问题答疑
Q:课时哪里挤?A:把美术、劳动、综合实践的课时打通,实行“长课+短课”:每周一次90分钟长课动手,隔天再放20分钟短课补笔记,学期末集中展示。
Q:评价会不会流于拍照片?
A:建议做“成长护照”——一张A5折页,左侧贴步骤照片,右侧画进度条,学生自己上色。期末用Rubric量表评“工艺精准度”“创意改良度”“文化讲述度”三项即可。
Q:没有传承人怎么办?
A:国家非遗数字博物馆可在线预约“云课堂”,2024年起新增VR剪纸模板,下载就能投射在教室大屏上跟做。
一位家长的课后记录
“儿子回来说要把家里的旧T恤剪成布贴绣,我问他为什么不用新布,他说老师讲了‘惜物’才是‘惜福’。”——摘自家长朋友圈实录,获78个点赞。权威书单推荐:

- 《中国非遗公开课·少儿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每项目配“3分钟微课”二维码
- 《给孩子的非遗手工》杨澜主编,50个项目全部通过小学生手部力量安全测试
彩蛋:2025年百度“教育繁星计划”将把“非遗小学示范课”纳入AIGC内容池,提前布局的学校将优先获得AR教学素材包。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