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竹枝词是什么,曾黎为什么为它站台?
我之一次在央视《非遗公开课》里听到曾黎念“郎在船头唱竹枝,姐在船尾和郎诗”,瞬间想起《楚辞·九歌》里“沅有茝兮澧有兰”的灵动。竹枝词是唐宋以来长江中游的船歌,用七言四句写人情世故,既有《唐诗三百首》里的刘禹锡名篇,也有晚清汉正街市井录音。曾黎出生在湖北荆州,她说儿时外公摇橹的节拍就是竹枝词的韵脚,所以她并非“代言”,更像回乡当“报幕员”。

二问:没有音乐怎么唱?——“词是骨头,方言是肉”
很多朋友以为竹枝词就是古风歌,其实它原本是清唱。曾黎在B站演示过:一句“清早起来雾茫茫”用荆州调值唱,声调先抑后扬,末尾“茫”字拖三拍,长江上的水汽就飘到眼前。她提醒初学者,不要急着配乐,先学会方言四声,“把平上去的声韵唱对了,旋律自己会找门”。
- 平声像水面,托住长句
- 上声像跳板,挑起情绪
- 去声像落石,戛然而止
三问:新手三分钟上手练习路径
我用零基础学员小凡做实验,一周内让她在朋友面前完整唱《汉口竹枝词·立夏》。
Day1:找韵
在百度百科抄下全篇,把每句最后一字标红,发现“阳、香、樯、乡”统一押“ang”,先像读绕口令那样夸张读十遍。

Day2-3:对口型
对着镜子练“一树樱桃带雨红”——“红”字圆唇,舌根放松;录视频回放,对照曾黎示范,嘴形差异缩小到毫米级。
Day4-5:加手势
参考京剧《拾玉镯》里的“云手”,左手掌心向上做小船,右手食指点樱桃,动作与歌词同步,观众更易入戏。
Day6-7:站地铁口
把完整作品录成竖屏,在早晚高峰发抖音同城;别关评论,网友随手一句“荆州味真冲”就是最真实的反馈。
四问:竹枝词会不会变味?
我的担忧被非遗保护中心王研究员一句话破解:传统不是保鲜膜,是基因。曾黎把竹枝词配上弦乐四重奏看似“离谱”,实则让白居易“休唱贞元供奉曲”的劝告有了新注脚——形式可以翻新,调值和韵脚必须留下。正如老舍在《鼓书艺人》里写的:“味儿要是不对,再亮的嗓子也没人听第二回。”

五问:一个人能做多少事?
曾黎2024年做了三件看似“小而美”的事:一是在小红书发起#竹枝词快闪#,3个月征集方言版520条;二是把销售数字版画所得15万元全捐给荆州非遗馆做数字化扫描;三是联合民谣乐队“房东的猫”做长江游轮沉浸场,观众凭船票可领取一张“竹枝词声纹明信片”,手机一扫就能听到曾黎的原声。这三件事没有一件是砸钱的大 *** ,却把传统写进了当代生活的缝隙。
延伸书单,零基础也能读懂
- 《汉口竹枝词校注》中华书局版——每首后面都有曾黎手写的荆州音标注
- 胡亚才《民歌地图》:用地理视角看长江流域曲调
- 葛兆光《声教所及》:语言学小白也能看懂声调与社会关系
最后放一条“冷数据”: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后台显示,自曾黎2024年4月2日发布首条竹枝词短视频起,关键词“汉口竹枝词”搜索量同比上涨340%,其中18-24岁年龄段占了57%。这意味着,下一个在地铁里随口哼唱“桃花谢尽春归去”的,可能会是你。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