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市有哪些值得一看的非遗瑰宝
有客家山歌、坎市花灯、打船灯、木偶戏、手工酿酒等为什么偏偏是坎市?

提到“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人之一反应是陌生地图上的一个点。可当我之一次在元宵夜走进坎市,街头巷尾飘出的山歌旋律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对这座小城的好奇心。坎市位于闽粤交界,历史上是盐铁古道的驿站,也是客家迁徙的歇脚点。多元文化的碰撞让这里像一座活的博物馆,传统在这里不是玻璃柜里的展品,而是街头就能听见的山歌、抬脚就能踢到的竹马。
坎市花灯:点亮的不止夜空
“一盏灯,照千年”,坎市花灯以“母子灯”最为独特——大灯套着小灯,象征家族世代相传。我曾跟着本地师傅林志刚学做骨架,他只用竹篾与棉线,就把看似单薄的结构拗成能顶风的圆拱。
- 难度分级
①新手:削竹篾最费手,先用0.3cm宽厚规格练手,不伤指。
②进阶:扎骨架要对称,可拿一次性筷子做比例尺,节省试错。 - 实用小工具:医用白胶布替代传统棉线,新手更易固定。
《红楼梦》里写“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坎市人则把诗意搬到竹骨彩纸上,灯灭后纸片仍带着桂花香,那是师傅偷偷把蜜渍桂花涂在接缝,用来压火药的“土办法”。
客家山歌:没有谱子的流行乐

很多人问我:“不会客家话怎么学山歌?”
答案是——先背“腔”,再套词。坎市山歌的曲牌只有五个,像《十二月采茶》《绣荷包》,旋律简单得如同英文儿歌《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但填词却像即兴Rap。当地歌手阿梅教我:“你先把‘哎~啰’唱顺,词是水,自然流到渠里。”我试唱《砍樵歌》时,她笑我“字咬得像吃炒豆”,但台下老叔公仍鼓掌,因为“腔在,味就在”。
木偶戏:三根手指走江湖
坎市提线木偶戏号称“一人一台戏”,掌中木偶最多有根提线。我跟随市级传承人张德华练习,发现真正难的不是“提”,而是“默戏”——演出前,他会在木桩上反复练指形,“让木头先学会呼吸”。
- 新手避坑:先买20线练习款,别直接挑战老版,线太多会像耳机缠绕。
- 独家口诀:“三指捏把,食指飞,拇指定乾坤”,来自张师傅三十年心得,压箱底教给我。
《牡丹亭》唱词“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张师傅用木偶的水袖一抛,观众席上立刻有女生红了眼。那一刻我明白,传统不是怀旧,而是用老办法击中此刻的心脏。

手工酿酒:时间就是调味师
坎市红曲糯米酒要经历“三蒸三酿”,整整个月。酿酒师曾宪坤告诉我,最后一道“封坛”必须在冬至夜进行,他指着温度计说:“这天晚上的℃,是酵母最舒服的温度,早了会酸,晚了会苦。”
阶段 | 关键动作 | 易犯错误 |
---|---|---|
蒸米 | 木甑上汽后计时分钟 | 用金属锅蒸汽过猛,米粒硬芯 |
落缸 | 红曲米比例:粮=: | 贪多,酒体发苦 |
我曾把自家阳台改装成小型发酵室,用旧棉被保温,结果酒甜得像荔枝蜜。时间是酿酒师,我们都只是按表打卡的学徒。
如何一次看全“坎市非遗”?
答案是——春节。每年正月初八至十五,坎市文化站会联合民俗协会办“非遗墟日”。
- 路线:上午看花灯扎作,中午尝红曲宴,下午听山歌对唱,晚上木偶戏压轴。
- 隐藏彩蛋:向任意摊主用客家话说“新年发财”(xin nian fat coi),大概率会被塞一把糖枣或一袋酒曲。
我连续三年在墟日上收集到不同的手工酒曲,晒干后串成钥匙扣,朋友来家里就开一瓶当年份的酒,“喝掉的是时间,存下的是人情”。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说过:“所有美食背后,都是人和人之间的勾连。”坎市的非遗亦如此,它们不是冷冰冰的项目,而是一个个愿意把手艺递到你面前的人。
下次当你听到坎市这名字,别只想起地图上的坐标。它是一部活着的方言词典、一口流动的时间酒壶、一盏永不熄灭的母亲灯。走进它,你就能听见“非遗”二字最真实的心跳声。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