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岷县当归炮制技艺、巴当舞、二郎山花儿会、巴郎鼓舞、剪纸岷县当归炮制技艺到底有多讲究?

之一次踏进岷县老药铺,师傅只用三句话就把我看呆:“药材不过手,火候不离眼,心法不传耳。” 这句话出自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但在岷县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 选料:只用海拔米以上“岷归一号”,主根粗壮而油润。
- 九蒸九晒:柴火用岷山青冈木,每晒一次必须翻面,阳光角度误差不能超度。
- 切片:老师傅手腕一转,片薄如蝉翼,透光即可见指纹。
巴当舞是怎么跳出“高原迪斯科”外号的?
为什么一支源于山神祭祀的舞蹈会被网友叫“高原迪斯科”?原因很简单:它把祭祀的庄重和年轻人的狂欢完美糅合。
舞者身披彩色云肩,脚踏牛皮战鼓,节奏像电子鼓点一样干净利落。2024年甘肃卫视春晚上,00后演员把传统鼓点与Dubstep混剪,播放量在B站三天破100万。
二郎山花儿会:当诗歌变成空气

花儿是什么? 它既是山歌,也是流动的诗,更是岷县人的情绪出口。
每年农历六月十二,二郎山云杉成排,歌手“漫”起花儿,一首可以即兴编出上百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顾问巴莫曲布嫫曾说:“最了不起的遗产,是让人开口就能传承。” 这句话在现场验证:六七十岁老人和穿汉服的中学生同台对唱,没有排练却能默契起调。
想学花儿?记住三把钥匙:
- 押韵:每句末字同韵,朗朗上口。
- 比兴:用“月亮”“牡丹”起句,立刻抓住听众。
- 换气:用鼻息收声,嗓子不易沙哑。
巴郎鼓舞和剪纸:声音与静止的艺术碰撞
如果把岷县非遗拍成电影,前半段是鼓点轰鸣,后半段便是剪刀轻语。巴郎鼓舞用整面羊皮,绷在榆木框上,鼓槌落点是鼓心偏上方,音色清亮带回响。剪纸却完全相反:剪刀贴纸,几乎没声音,却在毫秒间开出一朵牡丹。

我在洮砚镇拜访了省级剪纸传承人张巧英,她给了一张“新手图样”,只需三剪六点就完成一片叶子。张老师说:“别怕剪破,破是通往神的缝隙。” 这句像极了川端康成《雪国》里“穿过隧道便是雪国”的意境。
从看热闹到真上手:小白三天体验路线
之一天:早上9点到岷县中医院老药房,跟李师傅认药材;下午3点到梅川镇看当归晾晒。
第二天:上午9点登二郎山,边爬山边听花儿;下午学三句核心比兴句。
第三天:上午体验巴郎鼓舞,敲出“二八”基本节奏;下午用A4红纸剪“春”字。
三天人均花费不超过元,关键在带上尊重与微笑。毕竟,《荀子》早就提醒:“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行之。”
非遗的下一站:直播与AI正在改变什么?
2024年10月,抖音非遗合伙人项目把岷县花儿会做成VR直播,当天打赏收入48万,全部回流到当地小学花儿社团。技术不是对手,而是翅膀。 巴郎鼓舞传承人赵玉良把鼓点录入LoRA模型,AI生成的新节奏“咚哒咚哒哒”居然被00后当作健身BGM,播放量破千万。
当有人问这些老手艺会不会消失,我想起苏轼在《赤壁赋》里写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传统与创新,从来不是二选一,只是两条川流在岷县交汇,继续向前。下一站去哪?答案就藏在下一首花儿、下一次鼓点、下一剪之间。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