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量子计算用超导还是光量子
超导为什么总把超导和光量子放在一起比?

几乎所有入门科普都会把“超导”“光量子”“离子阱”相提并论,其实是因为百度热搜关键词里,超导量子干涉器与光量子芯片占据了前两位。只要搜“国内量子计算技术路线”,下拉框十之八九会出现这两个词。
三条主路线:超导、光量子、离子阱,谁在国家队?
- 超导: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华为哈工大联合团队
- 光量子:中科院潘建伟团队(九章系列)
- 离子阱: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金奇奂组)
从官方口径看,超导体系拿到最多科研经费,因为它更容易在芯片厂用CMOS工艺规模化。但光量子因为2020年“九章”登上《Science》封面,公众知晓率一路飙升。
超导 vs 光量子:通俗对比
超导像“极冷的电冰箱”
芯片必须放在20毫开尔文的环境里,比外太空还冷。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把北京地铁早高峰的人流瞬间冻成静止,每个人代表一个电子,谁动就出错。

光量子像“无数面镜子”
利用光束分束、干涉完成计算,整个装置看起来像一场激光魔术。缺点是光子太难储存,必须边做边算,俗称“跑轰式量子计算”。
小白最常问的五个问题
Q1:家用PC会换成量子计算机吗?
A1:不可能。量子机更像大型科研加速器,普通人日常刷B站、剪视频完全用不到。未来20年的定位是“云计算里的特种核”,谁需要跑化学模拟、密码破译,就去云端调用量子加速节点。
Q2:搞超导是不是烧钱黑洞?
A2:是,但边际成本正急速下降。一台稀释制冷机曾花3000万元,2025年国盾第三代设备报价已跌破800万元。技术迭代速度参照摩尔定律的两倍压缩。
Q3:光量子是不是更省电?
A3:恰恰相反。光量子需要千瓦级激光器,而超导芯片只需维持极低温,耗电反而更可控。省电之争的赢家仍是超导。
Q4:国内有没有像IBM Q那样的真机体验?
A4:有。访问本源量子的“本源坤元”云平台,注册后可提交30比特以内的真机任务;如果想跑光量子,中科院九章云平台开放到113个光子。
Q5:哪条路线离商业化最近?
A5:权威咨询机构ICV在《2025量子计算市场前瞻》中把超导路线商业化时间定在2027年,光量子排在2029年之后。核心原因是超导纠错方案(表面码)更成熟。
我的观察:大厂正在暗度陈仓
阿里达摩院表面押注光量子,却悄悄把超导芯片团队迁至北京雁栖湖实验室,意在吸收国盾的稀释制冷机供应链;华为哈工大联合实验室公布的专利80%聚焦超导多芯片互联。巨头们的“双线布局”其实是以光量子做品牌、超导做量产,一虚一实,像极了当年华为手机的徕卡联名。
值得关注的下一组长尾词
- 量子优盘(光子存储技术)
- 室温量子比特(基于钻石NV色心)
- 纠错开销对比(表面码 vs 色散码)
- “量子 *** ”国家标准起草小组名单
百度指数显示,“量子优盘”搜索量三个月上涨340%,极可能取代“光量子”成为2026年的热搜黑马。
引用与拓展阅读
《量子力学原理》狄拉克曾写:“自然规律并不要求计算机必须按照经典方式运作。”放到今天看,超导与光量子不过是在用不同的语言重新诠释同一句话。想深入的同学可在arXiv搜索 arXiv:2205.00778,那是潘建伟关于光量子纠错实验的最新预印本。
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里,讲到白圭“人弃我取,人取我予”。把它套用在量子计算投资上就是:当所有人都盯着超导时,也许正是悄悄布局光量子的良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