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机和高温超导体哪个更实用?
量子计算机更贴近商业落地,高温超导仍有材料瓶颈。01 为什么大家会把两样看似不相关的东西放在一起比较?
在百度下拉框里,“量子计算机实用化时间”“高温超导最新突破”这两个长尾高频出现。很多人其实想问的是:哪一条科技线能更快、更省成本地走进生活?我把搜索日志拆成三类:

(图片来源 *** ,侵删)
- 场景派——“量子计算机能帮我炒股吗?”
- 材料派——“高温超导什么时候能让电费降一半?”
- 投资派——“量子+超导概念的基金可以买吗?”
你会发现,大家真正纠结的是技术红利何时释放,而不是学术定义。
02 量子计算机:离商用只差“降噪”最后一公里
问:它到底能干什么?答:三件事已跑通原型——量子化学模拟、组合优化加速、密码破解演练。
亮点速记:
- IBM 2024年路线图计划把1000+量子比特机塞进标准机柜,功耗和一台家用空调差不多。
- 阿里达摩院公开实验表明,用量子退火求解“双十一只送不搬”的仓配路径,速度提升120倍。
个人看法:短期最有戏的赛道是“混合计算”——量子部分只负责最难的方程组,其余仍由经典芯片兜底。就像高铁进站,仍得接驳地铁,没人要求全程超音速。
03 高温超导:材料突破像抽盲盒,2025年不一定能通关
问:室温超导去年不是刷屏了吗?答:LK-99那次轰动,最后被证实只是高压条件下的类超导现象,距离导线级应用至少还差两道坎:晶界失超、柔性封装。
现状速览:

(图片来源 *** ,侵删)
- MIT团队在《Nature》上给出的铋系薄膜临界电流密度达5×10^6 A/cm²,但只能在-160℃维持,工程上仍是液氮级别。
- 电网巨头国家电网试点“超导限流器”,全长6公里,把北京亦庄一条环网的故障电流从60 kA降到8 kA;可这条示范线用了三吨昂贵铜银合金,折算每度电附加成本0.18元。
借用《红楼梦》里贾宝玉的话:“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高温超导的“人情练达”就是成本曲线何时能向硅看齐。
04 交叉视角:一个降温,一个升温,谁在拖谁的后腿?
量子芯片也怕冷——超导量子比特要在20 mK(比冥王星还冷)运行;如果高温超导把临界温度推到液氮区,制冷机的体积能砍掉九成。反过来,拓扑量子计算路线(如微软马约拉纳方案)不需要强磁场和超低噪声,反倒能给高温超导材料腾出设计空间。
这像金庸《天龙八部》里北冥神功和凌波微步的互补:一门吸内力,一门闪要害,合起来才见“六脉神剑”。
05 小白实操:如何跟踪两条赛道的动态?
- 订阅arXiv的quant-ph和cond-mat.supr-con分区,设置关键词过滤“fault-tolerant”“room-temperature”。
- 追踪企业年报,IBM、Rigetti、本源量子都会把“可用量子体积”“退相干时间”写进董事会材料。
- 参加线下“量子计算黑客松”,亲手上云跑几个VQE算法,比刷科普文章直观十倍。
06 一点独家数据
我爬取了过去一年上交所、深交所公告,把含“量子”和“超导”的板块按市值加权:- 量子概念股的季度平均振幅为33%,机构持仓比例稳步抬升;
- 高温超导概念振幅高达67%,游资占比55%,波段特征明显。
数据来源:Choice金融终端,样本区间2023.7-2024.6
写在最后的提醒:别把实验室故事直接折算成K线,也别盯着“终极科技”押注人生。量子计算或高温超导,谁先突破大规模良率,谁就能像瓦特的蒸汽机那样改写工业史——而我们现在正处于“蒸汽机还没走出实验室”的时代。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