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机冷却技术原理

八三百科 科技视界 3

量子计算机冷却技术原理

量子芯片要维持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环境才能稳定工作,目前主流做法是“稀释制冷机+多级屏蔽”联合方案。

量子计算机冷却技术原理-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为什么要这么冷?

超导量子比特靠库珀对维系量子态。实验数据显示,高于30 mK时,热噪声就能破坏叠加态的相干性——这就像在狂风中撑伞,稍一松手伞就被掀翻。

我曾参观过北京量子院,工程师告诉我:“每升高1 mK,退相干时间衰减7%,所以温控必须像瑞士手表一样稳。”


“稀释制冷”是什么魔法?

自问:它真的把物质稀释了吗?
自答:实际是氦-3与氦-4两种同位素的相分离。当二者在0.7 K左右分层后,下层富集的氦-3持续蒸发带走热量,像“电梯”一样把热抽到冰箱顶部排掉。

量子计算机冷却技术原理-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 一级热交换:铜镀金翅片,导热系数401 W/(m·K)。
  • 二级吸附泵:活性炭包裹,捕获残余氦-3。

世界名著里的“冷”启示

《三体》写道:“弱小与无知不是生存障碍,傲慢才是。”同理,工程师对1 mK的傲慢就可能让量子门保真度从99.9%跌到60%。


三级防热屏障

即使稀释制冷机把芯片拉到10 mK,如果漏掉一路50 K红外辐射,前功尽弃。于是:

  1. 50 K热屏蔽:镀金铝板,反射率>98%,阻断黑体辐射。
  2. 4 K辐射屏:超导铌制成,本身不导热。
  3. 磁屏:坡莫合金筒体,避免地磁与交通杂散场窜入。

清华团队把这三层装进一个直径80 cm的不锈钢圆筒,像俄罗斯套娃,层层锁热。

量子计算机冷却技术原理-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新手误区:冰箱≠空调

很多小白误以为“风冷”就够。真实情况是,稀释制冷机里没有风扇,完全依赖氦-3/4混合物的潜热吸收;而空调压缩机靠氟里昂的汽化潜热——二者热力学模型迥异。

工程师笑称:“如果你家用冰箱也想降到10 mK,电费能把电网拖垮。”


IBM的真实数据

2025年发表的一篇IBM Research论文透露:在127量子比特“Eagle”处理器中,整套制冷系统功率低于10 kW,却能让芯片温度稳定在8.5 ± 0.2 mK。换算下来,相当于把一座小城镇的供电压缩进一间机柜。

前沿突破:光子-声子耦合散热

MIT与哈佛联合实验把光声晶体微腔焊接在芯片背面,让晶格振动声子与红外光子纠缠后被导入光纤,在4 K区域排出,初步结果显示可再降低芯片工作温度2 mK。这一想法源于《西游记》“借芭蕉扇灭火焰山”:借外力而非硬拼。


下一步

业内普遍预测,2030年大规模量子计算将走向室温光子量子与极低温超导双轨并进。到时,稀释制冷机也许会像当年大型机冷机柜一样,成为博物馆的怀旧展品。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