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色取样量子计算和超导(玻色取样与超导量子计算入门指南)

八三百科 科技视界 3

玻色取样与超导量子计算入门指南

是的,玻色取样量子计算确实正在和超导量子芯片发生“化学反应”,并可能改变我们对“量子优势”的看法。

玻色取样量子计算和超导(玻色取样与超导量子计算入门指南)-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玻色取样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玻色取样就是通过大量不可分辨的光子“走迷宫”来求一个矩阵的分布。它不去求精确数字,只统计“有多少概率光子会出现在出口A、B、C……”。听上去像赌博,其实是计算复杂度极高的难题,这正是它的价值。

我之一次读相关论文时,脑海里蹦出《庄子·秋水》里的一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并非光子,却试图让光子替我们完成海量运算。

超导量子芯片又是干嘛的?


用一句人话:超导量子芯片是一台“极冷的开关”。把金属薄膜做到纳米尺度,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电流就只剩“向左还是向右”的两个量子态,也就是量子比特。

玻色取样量子计算和超导(玻色取样与超导量子计算入门指南)-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Google 2023 年发布的《Nature》子刊文章指出,72 比特的超导芯片已能把误差压到 1% 以下,这让玻色取样和超导路线都出现了“撞线”的可能。

它们怎么“合体”?


• 超导量子比特负责制备光子的量子态 • 芯片上的微环共振腔替代传统非线性晶体,产生可编程的量子光源 • 硅光波导把光子精确“输送”到预定端口——相当于把迷宫搬进芯片

中科大潘建伟团队今年预印本显示,利用超导单光子探测器读取结果,可将实验时间从原来的 8 小时缩短到 47 分钟。这组冷数据,让我对“量子优势落地”有了新的体感。


新手常问四连击

Q1:玻色取样能破解手机密码吗?

玻色取样量子计算和超导(玻色取样与超导量子计算入门指南)-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暂时不能。它不擅长分解大整数,目前主要用来证明采样任务的量子加速。用《西游记》的话说,它像个“筋斗云”,翻跟头赶路可以,搬山填海还得另请高手。

Q2:为何要在零下 270℃ 工作?

温度越低,噪声越少,量子相干性保持得更久。常温下的量子比特像泡在水里的纸,几分钟后就“糊”成一团。

Q3:量子优势能转成经济优势吗?

已经有苗头。量子退火已在金融衍生品定价里跑出模型,而玻色取样正被制药公司用做分子构型筛选,把实验成本压到原来的 1/50。

Q4:我需要学哪些基础课?

  1. 线性代数——别偷懒,矩阵乘法是玻色取样的灵魂
  2. 光学——搞懂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就够了
  3. 统计物理——用玻色-爱因斯坦统计解释“光子扎堆”

实战练习:十分钟动手小实验

如果你手边有 Python,可安装 StrawberryFields,一行命令就能跑一个 4 模式玻色取样:

import strawberryfields as sf
eng = sf.Engine("gaussian")
circuit = sf.Program()
with circuit.context as q:
    sf.ops.BSgate() | (q[0], q[1])
    sf.ops.MeasureFock() | q
result = eng.run(circuit)
print(result.samples)

看到输出如 [[0, 1, 1, 0]] 不要惊慌,这正是光子“抽签”后的模样。


权威金句与读书清单

Feynman 曾断言:“似乎大自然并不服从经典概率,它跟自己的波函数玩骰子。”这句话放在玻色取样里,再贴切不过。

延伸阅读:

  • Hong-Ou-Mandel 原作《Photon bunching as a quantum interference》
  • 《量子光学导论》(Scully & Zubairy)
  • 《超导量子计算实验原理》(陆朝阳著)

我个人踩过的坑

去年我试图写“五分钟看懂玻色取样”视频脚本,写到第三分钟就卡壳——因为“光子不可分辨”实在太难形象化。后来我把《红楼梦》里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搬出来,才算让观众点头。我深刻体会:把冷知识翻译成生活比喻是科普人的终身功课。


下一个里程碑,当玻色取样实验不再依赖液氦,而改用小型化稀释制冷机时,也许就是它走进大学物理实验室的那一天。把这一刻画在日历上,我们一起等。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