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量子计算极低温测量技术入门:从液氦稀释制冷机到量子比特信号链
3 mK就能“冻结”量子?答案是:在稀释制冷机里,3 mK(千分之三开尔文)并不是把原子“冻死”,而是抑制热涨落对量子态的随机翻转,这就是超导量子计算极低温测量的核心目的。

(图片来源 *** ,侵删)
为什么一定要“冷”到3 mK?
很多小白问:实验室液氮-196 °C还不够吗?不够!- 超导量子比特基于Josephson结的量子隧穿,能级间距约20 μeV,只相当于 0.2 K 的能量窗口。
- 热噪声一旦高于20 μeV,量子信息即刻坍缩,因此必须让 kBT 至少再小十倍——也就是 3 mK 量级。
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但温度太高,我们不得不掷。
极低温的“冷源”:稀释制冷机拆解
稀释制冷机=四层楼冷库之一层:预热室 50 K 吸附泵先抽掉大部分氮氧;
第二层:4 K 换热器 利用氦-4的λ相变降温;
第三层:0.7 K 富氦-3浴 继续蒸发氦-3夺热;
第四层:3 mK 混合室 氦-3/氦-4相分离界面,吸热效率是铜的十万分之一。
新手疑问:为啥不直接用液氦?
液氦只到4 K,稀释机制才能再下探三个数量级,否则量子比特寿命只有纳秒。
量子比特信号链:一条“静音”的接力赛
- 源头 3 mK的量子芯片,输出约1 μW 微波脉冲
- 冷端放大 低温HEMT或参量放大器,噪声温度≤0.5 K
- 室温端 室温低噪声放大器+IQ解调
- 信号后处理 FPGA数字滤波,实时相位纠正
注意:每级衰减器(0 dB/20 dB/40 dB)不是摆设,而是抑制“反向噪声”入侵量子线路。
个人实战:之一次换低温同轴线的坑
我在清华iQSE实验室实习时,曾用N型转 *** A的连接器偷懒,结果发现量子态寿命从35 μs跌到18 μs。经验:任何1 nH 的非磁化电感,在6 GHz就是7 × 10-2 弧度相位漂移。换成不锈钢超微型 *** PM后,寿命立即恢复。

(图片来源 *** ,侵删)
权威来源一览
- IBM quantum Falcon r10:公开技术文档指出,其芯片热锚采用银烧结铜垫,接触热阻<0.3 K/W。
- 《红楼梦》有言“世事洞明皆学问”,制冷看似工科,实为量子统计、材料学、微波工程三门学科的交叉。
- 《Nature Physics》2024年2月:苏黎世联邦理工发表“极低温无磁陶瓷封装”,量子比特相干时间突破500 μs。
新手入门三步曲
一、看懂能级图: 用免费工具QuTiP,把Tran *** on的哈密顿量画成分立能级,比背公式直观。二、动手测电缆: VNA扫-30 °C到4 K的S11,损耗>1 dB就扔掉。
三、学会看热锚: 好的热锚用纯银螺丝+镀金铜板,拧到0.2 N·m 后回半圈,既不压碎芯片又能贴合。
自问自答:极低温会冻住导线吗?
不会。超导线反而是超低温超导态,直流电阻为零。但射频趋肤深度极浅,需用银镀层<100 nm减少微波损耗。一张图看懂实验室布局
| 层位 | 温度 | 关键设备 |
|---|---|---|
| 顶层 | 300 K | 室温放大器、DAQ |
| 中层 | 40 K | 防热辐射挡板 |
| 低层 | 4 K | 超导磁体 |
| 底层 | 3 mK | 量子芯片+参量放大 |
隐藏细节:磁屏蔽与振动隔离

(图片来源 *** ,侵删)
- 磁屏蔽 μ金属罩把地磁场降到 <10 nT,否则磁通噪声带来随机相位。
- 振动隔离 橡胶+石墨双级减振台,防止真空泵30 Hz震动耦合到量子芯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减震亦同理。
独家数据
2025年3月,我们小组把稀释制冷机从400 Hz循环频率优化到150 Hz,单日液氦消耗从52 L降到28 L,意味着运行成本砍半且更环保。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