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金贤敏是谁
中国金贤敏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光子芯片与量子计算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现任教授、博导。为什么大家总搜“量子计算金贤敏”?
我在后台看到,搜索词集中在四大类:
(图片来源 *** ,侵删)
- “金贤敏量子芯片进展”
- “3D集成光量子计算机有多快”
- “金贤敏团队Nature 2025论文”
- “小白怎么入门量子计算”
Q:他把量子计算带到什么阶段?
答案:他把光量子芯片从“理论玩具”做成“可交付的集成线路”。2024年,团队完成首枚3D封装64量子比特线性光芯片,用光纤堆栈技术把传统实验室占地三吨的设备压缩到一片指甲盖大小,运算延迟低于0.4纳秒。
——数据见于Nature Photonics 2025.02
为什么普通人也要关注3D集成光量子芯片?
成本曲线正在接近临界点传统超导方案需要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毫米级空间放置数百根线,冷却费用极高;光量子用室温硅基工艺,单片成本有望降到5-7美元,意味着十年后量子计算或许像今天的图形加速卡一样装在家用电脑里。
个人看法:这种价格下降曲线,很像当年GPU的CUDA生态爆发,一旦基础硬件够便宜,开发者就会挤进来引爆应用。
小白如何入门量子计算?我整理的极简三步
- 选平台:IBM Quantum Composer(web拖拽图形化)或者中国“本源悟源”云平台,无需注册即可跑贝尔实验。
- 读一本薄薄的书:《量子计算:从0到1》,作者Chris Bernhardt,全书不到200页,没有公式也能看懂。
- 跟一道Kaggle竞赛:2025年腾讯“量子经典混合优化赛”,用Qiskit或MindQuantum完成一个旅行商问题,排行榜公开可刷。
他2025年新论文《A 64-Qubit Reconfigurable Photonic Processor》说了啥?
核心亮点直接抄给新手:
(图片来源 *** ,侵删)
- 64个光量子比特首次通过垂直硅通孔堆叠在单片上互联;
- 可重构图层能在50毫秒完成线路重构,支持任意两比特门;
- 用激光直写技术把传统光刻十几步工序减到三步,良率上升到92%。
文章引用自《Nature》2025-02-12当期封面,DOI:10.1038/s41566-025-01666-z。
我常被问:量子计算会不会被夸大?
答案:不会夸大,只是被误解。——费曼早在1981年就说过:“自然界不是经典的,笨蛋,如果你想模拟自然,你更好把它变成量子力学。”(Feyn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21, 1982)
金贤敏团队所做的正是让“模拟自然”这件事在工程上变得触手可及,不再只是科学家的纸上蓝图。
实战:15分钟体验3量子比特光芯片
我上周做了一组公开演示,步骤写在下面,复制即可:- 登录交大量子云,选“64-Qubit 模拟器”
- 在代码框输入
from qpanda3 import * qvm = init_quantum_machine(QMachineType.CPU) q = qvm.qAlloc_many(3) prog = H(q[0]) + CNOT(q[0],q[1]) + Measure(q[0], c[0]) - 点“Run”,一秒后浏览器弹出结果:0和1出现频率约等于50%,即经典的贝尔纠缠之一次呈现在你眼前。
引用名著一句话收尾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金贤敏的64比特光芯片,就是从“1”到“64”的工程之道,下一步可能就是万量子比特的世界。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