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是骗局还是新风口
不是骗局,只是被过度包装。热搜里出现的那些“敏感词”我都替你拆开看了

在最近的百度结果里,几乎每一个页面都在重复:量子优越、量子霸权、量子比特数、谷歌实验、九章、金融落地、药物模拟、投资骗局。把这些高频词揉在一起,你会发现两个极端:一边是“神话”,一边是“割韭菜”。作为新人,你需要先把噪音过滤,再看事实。
为什么说量子计算机短期内很难走进客厅?
“任何技术,只要媒体开始用‘颠覆’形容它,就应该先按下怀疑键。”——乔治·戴森《图灵的大教堂》
量子芯片必须在-273℃附近工作,这意味着:
• 它依赖一台两层楼高的稀释制冷机
• 维修一次要花掉一辆特斯拉
• 即便大公司也不敢让你把整套设备搬进家庭
所以,家用量子计算机五年内依旧像“可控核聚变电站”,离生活很远。
IBM与谷歌的实验打架,哪个数据更可信?
先还原两条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 2024年3月,谷歌用67量子比特芯片完成“随机线路采样”,声称耗时4秒,经典超算需10万年。
- 同一周,IBM科学家发文称,他们的新算法把同样问题压缩到7天。
我问自己:差别怎么这么大?答案藏在“问题定义”。谷歌为了强调量子优势,故意选择了量子芯片最擅长、经典芯片最吃力的“采样题”;IBM则把同一任务拆成张量 *** +缓存优化,瞬间缩短了差距。这不是造不造假,而是统计口径的游戏。
金融、制药、材料这三个“噱头”到底靠不靠谱?h3>
我用“倒推法”帮你拆解:
• 摩根大通在2023年量子黑客松里,用量子算法演示了期权定价,但只跑通了15档参数。• 罗氏制药与Rigetti合作预测候选分子的结合能,缩短3周筛选时间,却仅适用于10原子以内的分子。
• 宁德时代2024年的公开报告称,用D-Wave量子退火器做了锂硫电池电解液优化,结果实验室里能量密度提高了6%,但量产工艺尚未解决。
结论:“局部快”不等于“商业快”,任何行业的落地都必须迈过可靠性、成本、规模化三道门槛。
小白该如何区分“科普”与“诈骗”?
自问:量子投资课程的讲师是否在兜售“未来必涨”的币种?自答:如果对方把“量子纠缠=投资回报”并列出现,立马拉黑。
辨别 *** 列表:
- 查讲师是否在Nature正刊/Science正刊有署名论文。
- 看公司有无IEEE或APS的会员单位资质。
- 试用最简单的IBM Quantum Lab写一段2量子比特线路,再和对方交流——骗子通常说不出“Hadamard门”怎么拼。
我给自己设下的“三年观察点”

作为长期更新此号的老张,我给自己定了四条可验证信号:
- 量子芯片量子体积连续三次>1024
- 超导路线退相干时间>500微秒,并公开原始数据
- 出现能在AWS量子市场稳定调用>10万次的B2B SaaS应用
- 中国高校实验室公布至少一项开源编译器,支持第三方扩展
数据来源:
Google Quantum AI Blog 2024年度报告
IBM Quantum Network技术白皮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十四五”量子信息专项公示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超导量子实验数据(2025年3月更新)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