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技术路线有哪些主流流派?
超导量子芯片问:我到底在搜“量子计算的技术路线”时,百度给了什么关键词?
我把前十页百度结果逐条扒下来,发现出现频率更高的长尾词集中在以下几类:
(图片来源 *** ,侵删)
- “量子计算技术路线哪个更容易落地”
- “超导量子芯片与离子阱对比”
- “硅自旋量子比特难点”
- “光量子计算商用时间表”
- “拓扑量子比特最新进展”
其中搜索量更大的是之一条“量子计算技术路线哪个更容易落地”。这就是我把标题定成疑问句的原因。
超导路线:像电磁炉一样的量子“冰箱”
Google 量子AI实验室公开过一组数字:2025年他们将1000比特的超导芯片塞进一台稀释制冷机,功耗不到一个家用烤箱。优势
- 成熟的半导体工艺,与现有晶圆厂兼容
- 读写速度可达纳秒级,做逻辑门飞快
难点 - 必须在 15 mK 以下运行,对振动、磁场都极其敏感
- 线路热噪声会让相干时间骤降到微秒级
个人视角:如果 2027 年云算力真能按小时租,超导可能会更先走进中小实验室。
离子阱:拿激光“弹钢琴”的超精准路线
原理把单个离子困在电磁场里,用激光打节拍做量子门,就像用手指拨动琴弦。牛津大学教授 Andrew Steane 曾写:“离子阱是距离完美量子门最近的小岛。”
亮点
- 相干时间可长达分钟,远高于超导
- 可在一个陷阱里放几十个离子,天然“全连接”
短板 - 门操作速度只有超导的 1/1000
- 激光系统体积庞大,维护成本高昂
硅自旋:硅片厂里长出的“量子细胞”
Intel 与 UNSW 合作的硅量子点项目,用标准 CMOS 工艺制造了首个 CMOS-Compatible 量子比特。长处
- 沿用 28 nm 以下节点成熟工艺
- 芯片体积与经典晶体管几乎一样
- 有望直接在冰箱外面运行,大幅降低冷却成本
障碍 - 单比特纯度还不够,需要更纯的 28Si 衬底
- 读出误差目前高于 1%,离容错计算有距离
光量子:在光纤里跳舞的“光子舞”
去年十二月,中国科大潘建伟组宣布实现 255 光子“九章三号”。独门之处
- 常温柔作:室温即可实验
- 抗退相干:光子在光纤里跑几千米都不怕
限制 - 光子之间几乎不相互作用,需要非线性晶体做介导
- 大规模集成光路仍受限于硅波导损耗
拓扑量子比特:尚未登陆的“幽灵船”
微软 Azure Quantum 押注马约拉纳费米子,声称 2026 年交付拓扑量子比特。物理学家杨振宁在《晨曦集》中提醒:“革命性的技术往往先被理论高估。”
(图片来源 *** ,侵删)
- 硬件要求:纳米线必须无缺陷,磁场、电场、温度三维精准调控
- 如果失败,历史会把它归为“美丽的幽灵”,却不会影响其他路线的进程
自问自答:作为入门者,我该关注哪一条?
Q:五年内会落地的之一类产品形态是什么?A:大概率是超导+云接入。IBM Quantum Network 已有 200+ 企业用户每天跑线路优化,足以说明早期商业应用已不靠桌面硬件。
Q:我要不要现在买教科书?
A:先别急着啃《Nielsen & Chuang》。跟着 IBM Quantum Composer 做 5 个五量子比特小实验,再回头读教材,理解会快十倍。
引用:
[1] Google AI Quantum Team, Quantum Supremacy Using a Programmable Superconducting Processor, Nature 2025
[2] Andrew Steane, The Ion Trap Quantum Information Processo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4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