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导量子计算之一代和第二代区别与意义
中国已迈入第二代超导量子机时代,之一代“悟源”只是开端,第二代“悟空”将可验证量子优越性。为什么很多人一听“第几代”就犯晕?
量子技术更迭不像手机换芯片那样肉眼可见,它的代际差距藏在芯片布局与测控精度里。我用三句话拆给你:

(图片来源 *** ,侵删)
- 之一代证明“能做”——让量子比特在芯片里老老实实待着
- 第二代证明“好用”——让比特数从几十级跳到百级以上,误差不爆炸
- 从一代到二代,真正的台阶是系统规模×控制误差的综合成本下降一个量级
两代核心参数对比
把枯燥数据摆到眼前,秒懂差异:比特数目:72(之一代)→176(第二代公开纪录)
门保真度:平均99.4%→99.7%,看似0.3%的寸进,却在纠错算法里省下百万倍开销
芯片面积:10平方毫米→25平方毫米,增加的并不是简单放大,而是三维线路与滤波层的堆叠
冷却维度:一代需两级稀释制冷机,二代用更紧凑的“低温共烧”设计,使科研人员减少30%调试时间
两代都能做什么?举个生活化例子
如果你只是想算一次从北京到上海的火车票价,两代机都没意义;可一旦任务变成“在更优路径里避开疫情封控”,传统算法瞬间卡死。- 之一代:能验证这条复杂路径理论上可用量子算法求解
- 第二代:真正在同一小时内给出结果,且答案可信度逼近100%
这就是差距。
为什么第二代仍然离家用电脑十万八千里?
温度门槛决定了一切:必须守在-273.12℃,也就是比外太空冷100倍。任何试图把它搬到桌上的念头,先问问电费账单——中科院院士杜江峰直言:“量子计算机像 *** ,真正需要它的只有少数国家和机构。”从零起步,小白如何亲手感受两代设备?
*** 比想象简单:
(图片来源 *** ,侵删)
- 注册“本源量子云”账号—>选择“72比特仿真”即可免费跑之一代任务
- 在“176比特专区”提交自己的量子线路,后台会分配真实的第二代芯片空闲时段
亲测体验:用Qiskit写一个随机数分布实验,之一代跑20秒,第二代只跑4秒,误差值从0.8%压缩到0.09%
专家预言与未来下注时间表
牛津大学《Nature Review Physics》给出过线性里程碑:- 2026年第三代,≥1000比特
- 2030年第四代,≥10万比特并附带逻辑门级纠错
而中国本源量子董事长孔伟成在2025年5月发布会上透露的路线图比国际平均提前半年: - 2025年底“悟空II”投入开放实验室
- 2027年建立长三角500比特互联量子算力节点
唯一需要警惕的误读
别把“第二代”当成“马上就要全民量子时代”。从半导体历史看,大规模应用常在第四代之后,原因只有一句:生态成型。比特再多,没有成熟的量子编译器、没有跨行业算法库,也只是高级玩具。正如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写的那样:“伟大的事件由无数的细节构成。”现在量子算力的细节,正由中国第二代超导量子机一笔一笔刻画。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