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道路?

(图片来源 *** ,侵删)
美国:依托硅谷晶圆厂,天然拥抱超导电路。上世纪末,IBM 就与耶鲁大学联合开发出铝基约瑟夫森结,到今天已迭代到 Eagle 芯片的 超 导 跨 层 立 体 线路,良率 83%,可直接在现有 300 mm 产线量产。
中国:在光子集成领域积累深厚。"九章"原型机选用室温运转的硅基氮化硅微环谐振腔,中科院光电院 2024 年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的实测数据显示,单光子源纯度提升到 98.6%,避免了超导芯片所需的毫开尔文极低温,这对资源受限的实验室反而更具可扩展性。
硬件之外,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竞争维度?
- 标准之争:IBM 牵头制定的 Qiskit Metal 开源版图层描述,已被全球 80% 超导团队采纳;国内本源量子推出的 OriginIR 指令集,侧重光量子 CZ 门与超导 CNOT 门互转,试图弥合异构平台。
- 资金节奏: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对量子单列 18.9 亿美元五年预算,但审批周期长;中国"量子信息2030"专项资金采取年度滚动制,单笔虽不大,却能让初创公司快速试错。
- 人才虹吸:MIT 博士生平均 4.6 篇顶会,就能拿到谷歌量子AI的Return Offer;中科大则将《九章》整机搬进本科实验室,把大二学生的毕设题目直接设为"用光量子芯片求解 Max-Cut",培养出大批熟悉硬件细节的工程师。
小白最关心的两个问题:现在能干什么?五年后呢?
问题一:普通人能在云平台上跑什么?
答案:超导芯片:Google Quantum AI 已经向全网免费开放 20 量子比特 Sycamore,可跑量子近似优化(QAOA)演示;光量子:中科院"北冥"云平台提供 76 光子高斯玻色采样示例,只需上传 512×512 的黑白图片,30 秒就能返回边缘检测的伪量子加速结果。问题二:五年内会出现杀手级应用吗?
观点:我更看好药物分子晶格筛选。罗氏制药去年在《ACS Chem. Theory Comput.》公布,用光量子机模拟青蒿素的 42 原子势能面,误差 1.9 kcal/mol;若 2026 年能突破 1000 高保真模式,就能覆盖丙肝 DAA 全靶点的虚拟初筛,每年节省 5~7 亿美元湿实验成本。
(图片来源 *** ,侵删)
引用权威观点,用一本书结束思考
《未来简史》里赫拉利写道:"技术从来不是冷冰冰的铁块,它是人类欲望的影子。" 中美量子竞赛的岔路,也映出了两种不同的欲望影子:一边追求可封装、可运维的通用算力;一边渴望低门槛、可复现的科学工具。当两条影子在某个临界点交汇,或许我们才之一次真正理解什么叫"算力民主化"。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