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机人类技术壁垒(量子计算机为什么不能普及)

八三百科 科技视界 26

量子计算机为什么不能普及

还不能,因为材料、算法、环境三位一体的壁垒还未被攻破。

量子计算机人类技术壁垒(量子计算机为什么不能普及)-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为什么说是“三座大山”压住了量子芯片?

问:量子芯片的材料门槛到底高在哪?
答:目前能够稳定实现量子比特的主流超导电路,必须在10 mK(比外太空还冷250倍)的环境里工作。这意味着每一台通用量子计算机必须先搭配一台稀释制冷机,而全球能年产百台这种制冷机的公司不超过三家。更棘手的是,用来制备约瑟夫森结的超薄铝氧化物,厚度只允许偏离一个原子层,否则相干时间直接腰斩。

来源:IBM Quantum System Two技术白皮书


算法壁垒:Shor算法真的无所不能吗?

很多人之一次听说量子计算机,是因为“它能秒破RSA”。但Shor算法需要2048个逻辑量子比特才能威胁到现代网银,而今天的NISQ(Noisy Intermediate-Scale Quantum)设备顶多百来个物理比特,再算上表面码纠错,真正可用的逻辑比特≈0。
问:那量子算法除了破解密码还有什么用?
答:变分量子特征求解器(VQE)已在小分子模拟中把经典超级计算机所需的一周缩短到30分钟;量子近似优化算法(QAOA)则在物流路径规划里把能耗降低7%。虽然还不够惊艳,但在药企和快递巨头眼里,它已经值回票价。


环境挑战:宇宙射线也在捣乱

你可能没想过,一颗穿过大气层的缪子就能把超导量子芯片“打宕机”。实验表明,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实验室,量子比特错误率会自动升高3倍。解决方案是建造地下十米的实验仓,可造价直逼一个小型粒子对撞机。
问:就不能把量子计算机搬到卫星上吗?
答:已在尝试。中国“墨子号”卫星在2017年就完成了星地1200公里量子纠缠分发,但卫星只能做通信,无法执行通用门操作。宇宙辐射对芯片的瞬时剂量是地面的1000倍,等于刚开机就开始“掉血”。


小白也能秒懂的进度条:我们走到哪一步了?

把量子计算比作“造一座通往火星的电梯”,当前阶段处于“刚刚找到足够强的碳纤维”:

量子计算机人类技术壁垒(量子计算机为什么不能普及)-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 材料: 超导约瑟夫森结寿命从最初的几微秒延长至300微秒,相当于火星电梯的绳子从蛛丝变成了尼龙。
  • 算法: 从只有Shor、Grover两种“屠龙技”,到现在有50+开源量子算法库,电梯设计图从零到Beta版。
  • 环境: 制冷机功耗从100 kW降到25 kW,相当于火星电梯的电源从核电站变为光伏阵列。

留给后来者的机会

如果今天有人能用室温金刚石氮-空位(NV)色心做出可扩展1000比特的系统,那三座大山就会瞬间被“炸出一条隧道”。2023年哈佛大学团队宣布用硅-空位色心实现单比特相干时间长达10秒,这也许是“后超导时代”的之一束光。


最后一根“软”刺:人才

量子计算圈里流行一句话:“能造芯片的在瑞士,能写算法的在剑桥,既懂芯片又懂算法且会把数学翻译成Python框架的,屈指可数”。据MIT技术评论统计,同时拥有量子博士学位与十年产业经验的全球人才不足200人。人才缺口本身就是壁垒。

量子计算机人类技术壁垒(量子计算机为什么不能普及)-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