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八三百科 文脉寻踪 3

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厦门市现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89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36项。

为什么要认识厦门非遗?

“文化若被束之高阁,只能成为标本;文化若走进日常,便是活的生命。”——冯骥才
很多人来到厦门,只想到海蛎煎和环岛路。但真正的本地人知道,南音一响,古城就醒;中秋博饼骰子落碗,鼓浪屿的夜色才算完整。认识非遗,不只是打卡拍照,而是读懂一座城市的灵魂如何在柴米油盐里代代相传。

国家级的“镇岛之宝”有哪些?

  1. 南音(泉州南音·厦门派)——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遗”。答:它像唐宋的留声机,琵琶一拨就能听见《西厢记》的莺啼。
  2. 送王船——每四年一次,12米巨船万人抬到海边焚烧,烧的不是木头,是瘟疫与晦气。答:这种“海上做醮”仪式源自闽台共祀“代天巡狩”的王爷信仰。
  3. 中秋博饼——300年来只在厦门流行的骰子游戏,状元、对堂、三红全靠六颗骰子拼人品。答:传说郑成功部将洪旭为解士兵中秋思乡之苦而发明。

省级宝藏里容易被忽略的冷门

  • 厦门珠绣:把米粒大的玻璃珠串成龙凤,一平方厘米要用百颗。1920年代远销欧美,现在仅剩中山路一家老作坊。
  • 厦门歌仔戏:漳州“歌仔”+客家“采茶”+台湾“七字调”,混血唱腔里藏着两岸共同的童年。
  • 厦门疍民习俗:过去水上居民婚丧嫁娶都在船头,新娘脚不沾地,新郎划桨迎亲。

普通人如何“入门”体验?

之一站:厦门市南乐团

每天晚八点到九点,中山路附近的南音阁有公益演出,30元一杯乌龙就能坐到前排,琵琶、洞箫、三弦合奏《八骏马》,闭眼就是宋元市集。

第二站:沙坡尾活态展示馆

每周六下午三点有送王船缩尺模型DIY,老船长手把手教结“万字结”,做好的掌心小船可以带回家,据说挂在门口能挡煞。

第三站:曾厝垵“闽俗中秋博饼文化节”

每年中秋前一周末举办,现场报名,状元奖品是一整套鼓浪屿家庭旅馆券。新手记得:六个骰子全红叫“六勃黑”,厦门人听到会抢着和你合影。

官方数字以外的冷知识

去年厦门大学《闽南非遗年报》统计: • 厦门00后中只有11%能完整唱一段南音,但有38%在《原神》角色云堇的南音PV里听过同款旋律; • 送王船仪式直播更高峰在线人数达247万,60%弹幕在问“能海淘纸船吗”; • 珠绣订单量更高的单品竟是airpods保护壳,老艺人笑着说:“当年给英国女王绣披肩,现在给小耳机穿嫁衣。” 这些数字说明:非遗不会消失,它只是换了WiFi密码,重新上线。
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